探讨戏剧性新中国初期民族歌剧表演艺术(1949

更新时间:2024-02-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歌剧在二十世纪初进入中国本土后,民族歌剧直到新中国初期(1949–1966)才真正具备了自己的品格,成为今天中国歌剧中最具群众基础和亮点的特殊类型。她在这段复杂的历史时期仍然坚持了本土化的最高原则,但在自觉吸收戏曲表演精华和对西方戏剧有益经验的借鉴上却有了更显著的特点:形成了以民族唱法为中心、在唱与表中寻求平衡、在写意与写实中充分化合。具有经典性、启迪性的民族歌剧选段和表导演范式大都出现在此时期,至今脍炙人口,其艰难探讨既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经验,也留下了诸多值得深究的不足。这即是笔者探求之目的。本论文以对新中国初期民族歌剧表演艺术的脉络梳理为切入点,继而以代表性表演艺术家的个案探讨为所依,最后在论述建构上进行逐层解读。以《白毛女》为文本和法定前身的民族歌剧在此后的创演中坚持了民族导向性,不懈探求,经历了《小二黑结婚》、《洪湖赤卫队》和《江姐》为积累期、繁荣期和高峰期三个阶段。郭兰英、王玉珍、万馥香等先后出现,随即成为当时观众喜爱的对象。针对上面陈述的不同艺术家的创作经历、体验及相关评价,个案探讨以观演联系上进行逐一论述,侧重探求其对歌剧人物性格和形象的塑造,以而挖掘和整理其各具特点的表演技法与艺术风格。通过浅析和总结可见,这时期民族歌剧在表演上的独立审美品格扎根于民歌和戏曲等艺术的深厚土壤,来源的多样性、包容性使之具有了较强的开放性和丰富性,正是这种滋养的不断化合,才使其有了无穷的艺术魅力和时代特点。针对其特有的表演艺术理念,本论文进行了相关的美学深思,如对民族性与时代感、人物性格的戏剧性体现、声部分配及表演中相应的类型化和“女强男弱”等不足,则为最后要论述的主要内容。面对今天文化多元化的挑战,中国歌剧只有兼收并蓄才能不断革新。如今深情回望建国初期民族歌剧这座“失乐园”,理性的反思将使我们在创作中更好地坚持人文关怀,而中国歌剧必将再一次赢得人民。是为本论文之余论。关键词:民族歌剧论文戏剧性论文艺术风格论文角色塑造论文歌唱与表演论文
本论文由www.808so.com内容提要3-4
Abstract4-8
绪论8-16
第一节 选题目的、作用与价值8-9
第二节 选题主要论域及相关概念界说9-12

一、 选题论域9-10

二、 相关概念界说10-12

第三节 课题探讨背景概述12-14
第四节 课题探讨策略和论述构想14-16
第一章 新中国初期民族歌剧表演艺术进展的历史轨迹16-60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的民族歌剧表演艺术奠基16-31

一、 儿童歌舞剧的早期探讨16-20

二、 延安秧歌剧对民族歌剧表演艺术的贡献20-25

三、 《白毛女》与民族歌剧表演艺术的初步成型25-31

第二节 积累与繁荣期31-41

一、 《小二黑结婚》表演艺术“戏曲化”及其成就和影响32-36

二、 《刘胡兰》(解放后版)及《红霞》的表演艺术36-41

第三节 成熟期41-49

一、 《洪湖赤卫队》的表演艺术成就与“二次”第一峰41-45

二、 《窦娥冤》与《红珊瑚》表演艺术能量的再积聚45-49

第四节 高峰期49-60

一、 《江姐》表演艺术的整体性优势50-53

二、 《江姐》主要演员的表演艺术成就与“二次”第二峰53-60

第二章 新中国初期民族歌剧著名表演艺术家的个案探讨60-116
第一节 郭兰英表演艺术60-78

一、 在《白毛女》中的表演及“喜儿”形象塑造61-64

二、 在影片《白毛女》中的歌唱艺术64-68

三、 在《红云崖》中的表演及“冬花”形象塑造68-70

四、 在《春雷》中的表演及“满妹子”形象塑造70-72

五、 在《窦娥冤》中的表演及“窦娥”形象塑造72-75

六、 郭兰英对民族歌剧表演艺术的贡献75-78

第二节 王玉珍表演艺术78-87

一、 在《洪湖赤卫队》中的演唱与表演78-83

二、 “韩英”形象的塑造83-86

三、 王玉珍对民族歌剧表演艺术的贡献86-87

第三节 万馥香表演艺术87-96

一、 在《江姐》中的演唱与表演88-91

二、 “江姐”形象的塑造91-94

三、 万馥香对民族歌剧表演艺术的贡献94-96

第四节 民族歌剧其他著名演员的表演艺术96-116

一、 方晓天(《刘胡兰》主演)96-100

二、 乔佩娟(《小二黑结婚》扮演小芹、《一个志愿军的未婚妻》扮演赵淑华)100-103

三、 前线歌剧团蔡培莹(《红霞》主演)103-105

四、 上海歌剧院任桂珍(在上海主演过多部民族歌剧)105-111

五、 海政文工团蒋晓军(《红珊瑚》主演)111-116

第三章 新中国初期民族歌剧表演艺术的论述建构与反思116-160
第一节 古今中外戏剧表演美学对民族歌剧表演艺术的滋养116-123

一、 戏曲表演写意美学对民族歌剧表演艺术的滋养117-119

二、 西方戏剧表演写实美学对民族歌剧表演艺术的滋养119-121

三、 20 世纪上半叶中国歌剧表演美学对民族歌剧表演艺术的滋养121-123

第二节 以我为主合纵连横的论述建构123-137

一、 革新精神:立足传统、应时而变124-126

二、 演剧观念:生活第

一、雅俗共赏126-129

三、 歌唱艺术:扎根戏曲、以歌唱剧129-131

四、 表演艺术:实中含虚、多重综合131-134

五、 角色创造:神形统

一、塑像丰满134-137

第三节 对新中国初期民族歌剧表演艺术的反思137-160

一、 声乐演唱中的戏剧性138-143

二、 声部配备与音响纵深143-147

三、 角色创造的隐性类型化倾向147-151

四、 表演艺术家女强男弱现象151-154

五、 表演艺术民族性与时代感154-160

余论160-164
参考文献164-170

一、 著作文献164-166

二、 文集文献166-167

三、 期刊文献167-169

四、 学位论文169-170

五、 报纸文献170

六、 电子文献170

七、 其他170

点赞:4777 浏览:11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