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互动我国环渤海港口群与区域经济互动进展

更新时间:2024-01-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伴随着全球国际贸易的不断深化,港口作为货物集散的节点,在区域经济交流中发挥着越发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目前已经形成的三大港口群系统(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作为国民经济进展的引擎,带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进展。以20世纪80年代珠三角的兴起到90年代长三角的繁荣,进入21世纪,环渤海港口群迎来了历史进展机遇,环渤海港口群能否把握机会,延续中国经济经济进展的奇迹,不仅关乎我国北方经济的进展,还影响到全球贸易的区位布局。港口群的进展不仅依靠国家政策的正确引导,更需要健康、改善的内部演化机制。港口群与区域经济的联系是“港城联系”的演进,二者的互动程度是衡量港口群“增加极”效应的重要指标,也是浅析港口群未来进展走势的重要依据。文章立足于港口和区域相关经济论述,解释了港口群的演化历程和区域经济进展的内生增加机制,并把二者结合起来,探讨了港口群与区域经济的相互联系——港口群带动区域经济的进展,同时,区域经济为港口提供必要的生产要素和市场,支撑港口群的演化。基于以上论述基础,以环渤海港口群的进展近况出发,对港口群与区域经济的相互联系进行实证探讨:一方面度量了环渤海港口群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另一方面通过对港口群腹地进行分区探讨,找出了各区域影响港口群的主要经济因素,借助经济学相关软件,通过对主要因素的预测来联合反映港口群的未来进展走势。同时,国外典型港口群(美国纽约-新泽西港口群、欧洲港口群和日本湾港口群)在港口进展与管理历程中实施的“港口联盟”、“分工协作”、“政企分开”、“港口民营化”以及“融资多样化”等种革新举措,为我国环渤海港口群的进展提供了积极的参考价值。在国际海洋资源争夺越发激烈的今天,海洋资源的效益决定了将来世界经济的进展格局。环渤海港口群在当前的进展机遇下,要做好港口群的国际定位,把视线集中于国际港口群的竞争中;尊重市场进展规律,积极进行港口群内部的资源整合;协调好港口群与区域经济的互动联系,把区域经济作为港口群进展的强大后盾。展望未来,环渤海地区将成为令人瞩目的中国经济第三个增加极。关键词:港口群论文区域经济论文互动进展论文环渤海论文
本论文由www.808so.com摘要5-6
Abstract6-10
0 引言10-14
0.1 论文选题背景及作用10-11
0.2 论文的主要内容11
0.3 论文的主要探讨策略与技术路线图11-12
0.4 论文的革新点12-14
1 文献综述14-22
1.1 国外探讨综述14-17
1.2 国内探讨综述17-21
1.2.1 国外港口群进展经验及方式探讨17-18
1.2.2 港口群与腹地、区域经济联系探讨18-19
1.2.3 港口竞合与协调进展探讨19-20
1.2.4 港口群演化探讨20-21
1.3 小结21-22
2 港口与区域经济联系论述基础22-34
2.1 港口相关论述22-28
2.1.1 港口与港口群22-23
2.1.2 港口经济论述23-25
2.1.3 港口演化论述25-28
2.2 区域经济相关论述28-30
2.2.1 区位论28
2.2.2 区域经济增加论述28-29
2.2.3 空间集聚与扩散论述29-30
2.3 港口与区域经济联系30-33
2.3.1 港口进展对区域经济的带动30-31
2.3.2 区域经济进展对港口的支撑31-32
2.3.3 港口与区域经济互动进展32-33
2.4 小结33-34
3 国外典型港口群进展经验借鉴34-40
3.1 美国纽约-新泽西港口群34-35
3.2 欧洲港口群35-37
3.3 日本湾港口群37-38
3.4 小结38-40
4 我国环渤海港口群与区域经济互动进展近况探讨40-45
4.1 环渤海港口群演化进程40
4.2 环渤海港口群近况40-43
4.3 环渤海港口群的演化走势43
4.4 小结43-45
5 我国环渤海港口群与区域经济互动进展实证探讨45-63
5.1 环渤海港口群对区域经济进展带动效应浅析45-48
5.1.1 指标的选取和数据的相关说明45-46
5.1.2 建立线性回归模型46-47
5.1.3 回归结果浅析47-48
5.2 区域经济对环渤海港口群支撑作用的实证浅析48-62
5.2.1 相关指标说明48-49
5.2.2 各区域相关因子浅析49-53
5.2.3 各区域主要影响因素预测53-58
5.2.4 基于腹地经济的环渤海港口群吞吐量预测58-62
5.3 小结62-63
6 加强港口群与区域经济互动进展的对策63-67
6.1 放宽视野借鉴国外经验,制定港口群战略定位63-64
6.2 尊重港口群演化规律,适度引导64-65
6.3 将腹地对港口的主要支撑因素纳入划分港口职能的依据中65
6.4 强化交通运输系统建设65-66
6.5 推进港口联盟建设66-67
7 结束语67-69
7.1 主要结论67
7.2 不足之处67-68
7.3 探讨展望68-69
参考文献69-72
附录72-75
致谢75-76
个人简历76
发表的学术论文76
参与课题76

点赞:20000 浏览:85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