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治理协同治理:公共事务治理新趋向

更新时间:2024-03-2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善治是任何公共组织和公共生活所追求的永恒目标。但我国目前的管理模式与结构,与善治的治理要求差距不小。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引入善治新理论来改造政府管理和社会管理,这个版本的核心理念就是“协同治理”。必须在公民有组织的社会生活、社区建设及社会管理三个维度,转变治理观念,改变治理方式,以期逐步臻于良政善治。
关键词 社区 社会 善治 协同治理
【作者简介】
燕继荣,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导、政治系主任,北京大学政治发展与政府管理研究所副所长。
研究方向:西方政治思想史、发展政治学等。
主要著作:《现代政治分析原理》、《政治学十五讲》、《发展政治学》、《当代中国政府》、《中国政府体制分析》等。
毋庸讳言,今天的中国,无论是政府管理,还是社会治理,都面临诸多问题。有人将之归结为国家党国体制(Party-state System)的麻烦,有人将之概括为转型社会(Social tranormation)的必然特征,还有人将之解释为“中等收入陷阱”(Middle Income Trap)的规律。不同的判断会给出不同的解决和应对方案。
民营化、市场化可能是经济学家给出的方案。尽管经济学家的方案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远非简单“民营化”和“市场化”这两个概念就能完全涵盖,但是,打破经济生活的国有垄断和权力控制,实现资源的市场配置,这是他们的一贯主张。
化可能是政治学家(至少是部分政治学家)给出的方案。虽然政治学家们对于化的内涵、范围、程度和路径的理解大相径庭,但是,打破权力垄断,实现公共决策的公开性和开放性,保障民权、限制公权,这恐怕是他们大体一致的真实表达。
法治化可能是法学家们给出的首选方案。尽管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们也大力倡导“法治经济”和“法治”的概念,但是,法学家们更加关注司法的权威性和宪法的司法化,更加主张基于司法独立和司法公正的原则来法改革。
治理结构的优化可能是公共管理学家们给出的方案。虽然公共管理学家们并不反对上述经济学家、政治学家和法学家们的方案,但是,在他们看来,中国的问题归根结底是治理结构的问题:经济联邦主义、部门主义、行业集团主义、寡头主义、个人承包主义给中国治理制造了麻烦,使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社会层面,以及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层面都面临难题。在他们的方案中,以“公共治理”为核心的治理结构的优化改良,被看成是化解问题的关键。
应当承认,各家方案各有道理,而且也有很多相通之处。从根本上说,所有方案的终极目标都在于实现中国的善治。那么,善治需要怎样的治理结构?
善治理论的演进
善治是任何公共组织和公共生活所追求的永恒目标。就国家这样的共同体来说,实现善治,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就是理顺国家(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学术演进来看,围绕三个侧面而展开的有关善治的思考和实践,使善治经历了三论的演变:
第一代善治理论可以称之为“政府治理”,传统国家理论、政府理论、政治理论基本都属于这一论的范畴。它强调政府是公共管理的主体,甚至把公共管理直接定义为政府管理。于是,善治被理解为政府良政的结果。所以,打造良好政府,实现对社会的有效管理或管控,就成为第一论的追求目标。
第二代善治理论可以称之为“社会治理”,现代公民自治理论,尤其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关于公民社会的讨论,可以说是这一论的主要成果。它强调社会组织乃至公民个体也是公共管理(尤其是地方、区域或基层公共事务管理)的主体,把“社会管理”的概念纳入公共管理的范畴,而且,把善治主要理解为社会自我管理的状态,认为最好的治理应该是社会自治。因此,建设公民社会,实现社会自治和基层自治,是第二论所倡导的核心思想。
第三代治理理论可以称之为“公共治理”或“协同治理”,80年代以来学界所提出的“多元共治”、“复合治理”、“多中心治理”等概念是这一论的产物。它强调“公共事务公共管理”,把公共管理定义为政府、社会组织、社区单位、企业、个人等所有利益攸关者共同参与、协同行动的过程,认为善治就是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协同治理的过程与结果。因此,建立集体决策和共同参与的制度平台,加强公共选择和公共博弈,实现责任共担,利益分享,权力协同,这是第三代治理理论的主要政策建议。
从善治理论的学术演进来看,国家与社会的协同治理,即“公共治理”是善治思考的终点,由它所能引出的积极的政策性结论包括:要实现善治,必须保持:权力和权利的协调;政府与社会的彼此合作;公共选择和公共博弈的公平有效;所有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责任共担,利益共享;政府与民间组织良性互动,分工协作,实现对公共事务的共管共治。
社会管理认识上存在的误区
实证研究是当代学术研究普遍推广的方法,也是决策科学化的重要途径和依据。就公民的社会生活和社会管理的实证研究来说,针对以下问题而展开民意调查是非常重要的:

一、除了你自己和家人之外,你还信任别人吗?

二、遇到麻烦,除了求助自己和朋友,你还会求助别人吗?

三、除了单位组织的活动,你还参加别的社会活动吗?

四、除了入团入党,你还加入别的社会组织吗?

五、除了听命于党和政府的指令,你还会服从其他规范吗?

如果我们就上述问题分别对中国公民和别国公民进行调查和比较,相信一定会得出非常富有学术意味的结论。
尽管目前没有充分的实证数据作为判断的依据,但是,经验告诉我们:中国人习惯于将主要的社会事务寄托在政府身上,而把政府的全部摘自:本科毕业论文致谢www.808so.com
事情寄托在执政党的身上,把执政党的事情又寄托在领导人的身上。于是,领导人的变动和更替历来是社会变化的关键。如果“领袖—政党—政府”这个环链遇到什么麻烦,整个国家、整个社会都将不同程度地受到牵连和影响。对于民间百姓而言,“你关心你的政治,我只管我的商务”,这种状况不仅是国家的状态,其实也是威权国家想要的结果①。摘自:本科生毕业论文范文www.808so.com

点赞:19330 浏览:83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