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射箭项目心理训练

更新时间:2024-02-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1009-9328(2014)04-000-02
摘 要 本文通过个人的执教经验及理论研究,探讨我国射箭运动员心理训练工作的几个主要方面,以期对现行奥林匹克淘汰赛局胜制新赛制规则的实施,射箭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尤其是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以及在比赛中显现出越来越突出的作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 射箭 心理训练 目前状况
现行奥林匹克淘汰赛局胜制新赛制规则的实施,对射箭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尤其是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在比赛中显现出越来越突出的作用。探索射箭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与提高策略,日益受到广大教练员与运动员的高度重视,而且希望通过有效的心理训练使运动员在比赛中能更好的发挥竞技水平。本文拟结合有关心理训练的理论、研究及个人的执教经验,探讨我国射箭运动员心理训练工作的几个主要方面。

一、射箭项目心理训练实施的目前状况

目前,射箭项目的教练员、运动员都认为培养过硬的心理素质对于射手在淘汰赛局胜制竞赛中能否获胜至关重要,一名选手不经过长期系统的心理训练而能在高水平竞赛中表现出色的时代已经过去。基于这样的认识,目前国内外的一些教练员岗培教材已将心理训练内容收入其中,甚至将此内容进一步安排到年度训练计划中,如在国际箭联推介的训练计划案例中,周训练计划里就已明确包括心理训练(表象等)方面的内容(表象训练,注意集中训练,瑜伽冥想训练等)。
心理训练虽然已逐步受到射箭领域的重视,但与目前射箭竞赛对运动员心理素质提升的迫切要求相比,这方面工作开展的仍显不够。对心理训练的内容、策略及作用仍持怀疑态度,尤其,有关心理训练实施的具体策略与程序,以及如何将心理训练工作与技术、战术及身体训练有机结合起来,还存在认识上的分歧和盲点,针对射箭项目究竟应开展哪些方面的心理训练尚缺乏明确认识,很少将心理训练正式纳入到运动训练计划中去。

二、提高对心理训练的认识

射箭运动项目的心理训练可分为基础心理训练与赛前心理准备训练。
基础心理训练强调训练射手的基本心理调节技能,注重远期效果,注重为整体训练(技术训练、身体训练等)奠定心理基础。基础心理训练通常包括认知性和躯体性两类练习。认知性心理练习包括目标设置、注意练习、表象练习、自我谈话练习等;躯体性心理练习包括放松训练、呼吸训练等,这是射箭运动员需要熟练掌握和运用的几种基本心理技能。当然基础性心理训练也要考虑射箭项目训练与竞赛的特殊需要,如射箭项目对运动员注意的集中与稳定、自我制约、感知觉和运动表象再现能力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
赛前心理准备训练主要是考虑射手的赛前心理反应及赛中心理要求,帮助运动员学会制定克服各种赛前心理理由,促成最佳临赛状态的心理应策略略与预案。此项心理训练通常包括:帮助运动员学会制定切合个人特点的比赛准备的活动预案,如比赛前的饮食、睡眠、热身练习、表象练习、积极自我谈话、与教练员或心理老师谈话等;列出可能引起分心或焦虑的情况及其应策略略,通过练习以获得积极有效的应对方式;梳理赛中技术方面的关键性注意事项。
上述两种训练相辅相成。但就目前心理训练的开展状况而言,更有必要强调结合射箭专项特殊需要的基础性心理训练,以及针对实战需要的赛前心理准备及赛中自我心理调节策略的学习。

三、制定心理训练计划方案

在制定射箭项目的心理训练计划时,首先,应该明确射箭心理训练计划的核心目标是帮助射手掌握基本的心理调节技能,形成稳定的训练与比赛心理状态,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表现能力。其次,要保证拟订的计划取得预期的成效,尤其是现行淘汰赛局胜制赛制对运动员心理的特殊要求。应变性是制定计划能够适应训练中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变化,确保心理训练计划的实施具有良好的灵活性与可操作性。
射箭心理训练计划的制定中应该考虑以下几点:
首先,应注重计划的科学性,以科学的心理学理论与研究成果为依据,以射箭运动员的身心机能变化规律及心理需要特点为前提。遵照射箭项目的训练及竞赛规律,选择适宜的、与身体训练,技、战术训练紧密结合的心理训练策略与评估手段,提出针对性的心理训练计划与方案。
其次,计划的制定应尽可能注重射箭专项心理的代表性。张忠秋在《高水平运动员训练过程中的心理训练要素》一文中,从六个方面对运动员训练和比赛的心理因素进行了描述:心理承受能力;心理能量;心理适应;心理场;个体化心理调节;自我水平的发挥等,而且指出,要根据自己的专项特点,真正把一些针对性强的内容落实到心理训练计划当中,落实到每天的训练当中。鉴于射箭项目运动训练与竞赛所涉及心理因素的多样性,以及各种因素之间的复杂紧密联系,为使射箭心理训练计划真正融入到整体训练计划中,全面考虑心理训练计划的内容及具体实施程序。
心理训练计划制定时必须认真深思射箭项目的心理特征,充分考虑到射手在心理状态、心理特征上的特殊要求,才能较快获取切实的训练效果,对训练与竞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心理训练计划的制定需要兼顾射箭运动员的个体身心特点,做到因人施训。譬如,有的运动员情绪易激动,在比赛中不易制约自己,对此在心理训练计划制定中,就要考虑如何加强其情绪的自我制约;有的运动员可能情绪消极,在激烈的比赛中状态调动缓慢,就要考虑如何提高其心理的“自我动员”能力等。张忠秋曾谈到,依据运动员比赛发挥水平和个体身心消耗特点进行针对性心理调节是非常必要的,而且在比赛前,要认真了解运动员比赛过程中的兴趣和的感受点在哪,逐渐设计和安排运动员在比赛前和比赛过程中强化专项比赛所需的兴趣和内容,以实现良好的比赛自我表现水平。射箭作为个人项目,其心理训练计划的制定也必须注重个体差异,从而保证有针对性的进行。

四、贯彻射箭心理训练的实施原则

制定了合理的射箭心理训练计划,要坚守基本的训练实施原则尤为重要。发展性原则。实施心理训练的最终目标是推动和发展射箭运动员的良好心理素质,使运动员学会制约和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而提高训练效果与比赛成绩。为此,在实施训练时应以积极引导和热情鼓励为主,杜绝可能给运动员带来身心痛苦和伤害性打击的做法。例如,不应该采用“泄气”的办法克服赛前紧张,更不能用冷落、讥讽等粗鲁的言行来对运动员实施“激将”,以激发出其“斗志”等。这些策略或许在一定程度上可获得一些暂时性效果,但它留下的心理隐患却难以修复。因此,在心理训练计划实施中必须维护运动员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尊严,采取积极肯定的语言和策略,从关心、爱护、发展运动员体能、智能的立场出发,推动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循序渐进性原则。射箭心理训练的周期化进程一般应为:基本心理技能训练→专项心理技能训练→个人比赛策略训练。研究及经验显示,运动员心理品质的完善与发展,需要经历长时间的训练、培养才能实现,所以,射箭运动员的心理训练计划,其目标、策略、程序都必须切合射箭项目训练与比赛的实际,遵循由易而难,由基础到专项的进程。
重复性原则。射手的自我心理调控技术必须通过反复系统的训练才能实现从无到有、从生疏到熟练,以至在比赛的关键时刻发挥其效力的转变。而且,射手已发展出的某些心理技能,如果缺乏后续的坚持性训练,亦可能出现生疏抑或效用下降的现象。

五、克服目前射箭心理训练实施中的一些不足

“信心不足”射箭心理训练的实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效果往往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显现出来,这常常会给急于看到效果的运动员、教练员的心理上带来某种不确定性。为此,在实施过程中有必要对可能遇到的理由给予必要的解释说明,并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策略,使教练员与运动员坚信,只要坚持正确的训练策略,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缺少时间”。运动训练中常会遇到任务紧急、时间紧迫的理由,许多教练员、运动员也会以此作为无暇开展心理训练的理由。事实上,心理训练贵在坚持,无需每天抽出大段时间进行专门训练。如进行放松训练,开始阶段每天可抽出30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练习。随着放松技术的掌握以及放松能力的提高,每天利用15分钟左右的时间练习即可达到满意的效果,而且完全可以安排在训练间隙或训练完成后进行。
如果心理学专业人员缺乏对运动专项的了解,就无法与教练员、运动员进行有效沟通,无法了解和回答训练计划实施中所遇到的各种实际理由,使教练员和运动员失去对心理训练科学性和有效性的信心,其合作关系及心理训练也可能因此而终止。此外,如果运动员、教练员在相关体育知识(如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运动训练学等)方面准备不足,也会影响到他们对心理训练价值以及实施原则、程序的理解,给心理训练实施带来一定的困难。所以,必须充实科研人员的专项训练学知识以及教练员与运动员的运动心理学、训练学知识,只有这样心理训练才能科学、持久的开展,也才能获得预期的效果。

点赞:5202 浏览:19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