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习作开发生成资源提高习作教学实效学术

更新时间:2024-04-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中图分类号:G423.07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该理念强调教学不应只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知识的过程,更应是课堂创新与开发的过程。它突出教学的个性化建构,追求学生的生命成长,是一种开放的、互动的、动态的、多元的教学形式。课堂教学如果失去了它的生成性,课堂也就将失去了弹性和生命活力。那么,在习作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重视教学的生成,提高习作教学实效,让课堂灵动起来,让学生写出充满个性的习作来呢?在实际教学中,依据习作教学特点和学生习作心理,笔者主要采取了以下方式:

一、兴趣--在赏识中生成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经说:"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便是如此。但现在的学生一提到作文就发愁,作文成了语文教学中的"困难户"。
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我"广开文路"。"开"就是向生活开放,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向思路开放,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向学生开放,不拘于形式,强调兴趣。习作命题性从单一中走出,争取多元化、多变化,与现代节奏相呼应,才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创作。
在三年级初写作文时,我的第一堂课就是从孩子最感兴趣的话题入手,以"我"或"我们"为突破口,我首先介绍了自己童年的一些有趣的事,学生听得有趣,自然勾起了他们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于是争先恐后地急着把自己的趣事说出来:有的想起了5岁的生日,有的讲述第一次挨打。在学生谈风正盛时,我鼓励他们把这些事情真实的用笔"拍摄"下来,学生自然是行文如流水,源源而不断了。"苦差"变"乐事"。
习作起步,小学生由说、写一两句完整的话过渡到说、写几句或一段完整的话,实现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发展的一次飞跃。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小学生思维也随着语言的发展而得到加速发展。此进程中,思维的发展受情感因素的影响比较大。教学中,学生最珍重教师对习作(或者说是自身)的评价。教师赏识性的评价有丰富学生的情感,促进思维发展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坚信习作没有失败的赏识教育理念,善待学生的每一次写作练习,让他们感到表达的乐趣,让他们感到表达是一种丰富的人生体验,使他们满怀信心的表达。

二、文题--在对话中生成

生成性教育资源无处不在,它既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又包括课外学习资源。因此每个教师都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课堂中,学生已有的经验、智慧、知识和学习的内在潜力都是生生不息的教育资源,教师只要善加开发、引导,就能使课堂不断生成知识、生成创新、提高能力。尤其是习作教学,教师更不能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束缚于教材,束缚于程序,而应开放意识,抓住契机,走出教材,给学生营造一片"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习作空间,让学生自己命题,写自己想写的,说自己想说的。这种随机生成的习作训练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习作能力。正因明了这点,我在教学中经常从学生共同关注的话题入手,让学生随机生成习作的题目。这样不仅缩短了学生与题目之间的距离,而且学生想写、乐写。记得有一次,学生刚学习完《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我适时地跟学生谈论时下的水果,然后请学生回去仔细观察,并将自己喜欢的水果带来加以评述。第二天,在交流过程中他们从水果的颜色、形状、特点等介绍了自己所认识的水果,有的甚至将水果的味道都讲了出来。
学生摆脱了那种单纯预设的习作题目,焕发出了强烈的自主意识,习作题目新颖、独特。如《我最喜欢的水果》、《水果王国的故事》、《诱人的荔枝》、《色香味俱佳的柚子》......因此,教学中,教师不能仅凭自己的预设组源于:论文封面格式范文www.808so.com
织教学,当学生不顺着思路走,甚至出现与教师的预设迥然不同的想法时,教师要多一些欣赏,多一些机智,允许学生将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表达出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内心,学会倾听。这时,珍贵的习作课堂资源就生成了。

三、素材--在活动中生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时下学生大多一提起笔就抓耳挠腮,笔有千斤重,觉得无话可写,这其实是缺乏写作素材。学生的生活经历毕竟是有限的,他们积累的素材也是有限的。因而我们教师应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积累素材,使学生多"积粮",成"巧妇",做到"有米可炊"。除了可带领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外,还可根据习作训练的要求,开展一些有意义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丰富体验,广开"材"路,做到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
在描写《美丽的校园》时,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学校,引导学生有顺序地参观校园;在指导《一次有趣的活动》时,引导学生开展"掰手腕"、"贴鼻子"、"击鼓传花展才艺"等活动;在写一次游览活动前,带领学生"春游"、"秋游"......

三、观点--在辩论中生成

辩论能使学生提高认识,拓宽学生多角度认识事物。正所谓"道理越辩越清,真理越辩越明",学生经历辩论的过程,才会更明确自己的观点,论证起来才更有理有据,表达起来才更有条有理,提高观点的说服力,做到有感情地表达。
在一次叙事习作中,我提供了这样一个情境:一天,小红在往姑妈家做客的路上,经过车站的时候,看到有些人在路边向过往的行人乞讨,透过人群,小红隐约发现那些人中有的腰里居然还别着手机,顿时,怜悯之心全没了,想要给的钱也收起来了。你认为小红要不要把钱拿给这些人呢?学生依据这一情境,组织讨论,有的坚持说应把钱给那些没有带手机的人,有的坚持说通通不给。于是,我将他们分成两大组进行辩论。学生在辩论中唇舌剑,各不相让,而且有条有理地谈出了自己的看法。为了形成互动,我让两大组除了辩手以外,还可增加自由辩手,在规定辩手辩论完毕,自由辩手可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台上台下充分互动,不仅增加了辩论的气氛,而且使每个人都有表露自己想法的机会。此时教师无须去肯定一方或否定一方,因为他们在辩论中,因时因情地谈出了自己的观点,使他们的认识又上升到一种理性的层面,知道遇到这种情况,应如何处置更恰当,而不是简单地说"给"与"不给"。大部分学生都能在习作中发表自己的看法,不管正方同学或者反方同学,都能把观点表达得淋漓尽致。
总之,习作课堂是可开放、可生成的,是在对立统一中优化整合、有效建构、全面发展的。教师不能把眼光局限在习作课的狭小圈子里,而应着眼于习作教学的"生成性",从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或课堂上捕捉那些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教学情景等信息,利用可生成的资源开展习作教学。这样,习作课堂,必定是学生习作能力生成的沃土,必定是师生个性飞扬的空间,必定是提高学生习作素养的高效课堂。

点赞:4897 浏览:1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