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大足纳米TiO_2改性文物保护材料

更新时间:2024-02-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我国拥有数量众多的文物,其中有大量暴露在户外,千百年来经历着外界环境的变化,文物本体材料变得及其脆弱,所以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对文物进行保护,以达到最大限度的延长文物寿命,尽可能长时间的为人类文明进展服务的目的。采取保护材料加以干涉就是常用的一种手段。随着文物保护材料探讨的进展,发现目前常用的文物保护材料或多或少都有着着一些缺陷,已不能满足文物保护的要求,由此,研制性能优异的文物保护材料已成为文物保护探讨的一个重要方向。本论文主要探讨采取纳米TiO2改性常用文物保护材料WD-10Paraloid B72,主要内容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纳米TiO2分散策略的探讨。对影响纳米材料分散的八个因素用正交表L27(313)安排进行正交试验,以全面覆盖所有实验条件而减少试验量。试验中以纳米Ti02的沉淀量为指标,并对纳米TiO2溶液进行紫外-可见光谱浅析,结果表明在12号实验条件下,纳米TiO2的分散性能最好。其分散条件为:偶联剂采取KH550,用量为纳米材料质量的1%,乳化剂为OP-10,用量为纳米材料质量的3%,超声温度30℃,超声30min,搅拌器转速为8000r/min,70℃搅拌1h。第二部分:纳米TiO2改性文物保护材料WD-10的探讨。本实验首先进行了不同浓度的纳米改性WD-10用于石材样品上的实验探讨,通过对保护后石材的紫外一可见光谱浅析、色度、吸水性、疏水性、透气性、安定性试验、紫外老化等一系列性能试验,筛选出性能较好的WT05、WT10进行下一步用于大足石刻石质文物样品上的探讨。针对大足地区的环境特点,进行疏水性、抗折度、安定性试验、人工气候老化、扫描电镜微观形貌观察等浅析测试,最终确定WT10为性能最佳的材料,可用于大足石质文物的防风化保护。第三部分:纳米TiO2改性文物保护材料Paraloid B72的探讨,首先进行了不同浓度的纳米改性Paraloid B72膜材料的试验探讨,通过疏水性、紫外-可见光谱浅析、紫外老化、红外光谱浅析、扫描电镜微观形貌观察等一系列浅析测试,选择BT05、BT10的性能较好,将其用于模拟大绘文物样块上的实验,并有针对性的模拟大足地区环境特点来对样块进行老化。实验结果表明BT05具有较好的抗紫外性能,并能够改善利用B72材料会使彩绘颜色加深的现象,由此较为适合大足的彩绘文物保护。关键词:文物保护材料论文纳米TiO_2论文WD-10论文Paraloid论文B72论文大足石刻论文
本论文由www.808so.com摘要3-4
Abstract4-8
第一章 绪论8-17
1.1 纳米材料用于文物保护的优势8-12
1.1.1 抗紫外线和耐老化特性9
1.1.2 同步增强增韧性9
1.1.3 呼吸性9-10
1.1.4 疏水疏油性10
1.1.5 透明及防遮盖特性10-11
1.1.6 防霉抗菌性11
1.1.7 其它性能11-12
1.2 纳米材料用于文物保护的探讨近况12-15
1.2.1 陶器保护12
1.2.2 石质文物保护12-13
1.2.3 金属文物保护13-14
1.2.4 纺织品等有机质文物保护14
1.2.5 纸张档案保护14-15
1.3 选题思路及作用15-17
第二章 纳米TIO_2的分散17-29
2.1 纳米材料的选择17-18
2.2 纳米TiO_2的分散策略探讨18-19
2.2.1 物理分散法18
2.2.2 表面接枝改性18-19
2.2.3 表面活性剂改性19
2.2.4 表面偶联改性19
2.3 实验部分19-21
2.3.1 实验材料及仪器19-20
2.3.2 正交试验20-21
2.3.3 性能表征21
2.4 结果与讨论21-29
2.4.1 正交试验极差浅析21-27
2.4.2 沉淀率、透光率浅析27-29
第三章 纳米TIO_2改性WD-10及在石质文物保护中的运用29-63
3.1 前言29
3.2 纳米TiO_2改性WD-10的探讨29-45
3.2.1 实验部分29-32
3.2.2 结果与讨论32-45
3.2.3 小结45
3.3 纳米改性WD-10运用于大足石质文物的保护45-63
3.3.1 实验部分46-51
3.3.2结果与讨论51-61
3.3.3 小结61-63
第四章 纳米TIO_2改性PARALOID B7263-97
4.1 前言63
4.2 实验部分63-66
4.2.1 实验材料及仪器63-64
4.2.2 材料制备64-65
4.2.3 膜材料的性能表征与测试65
4.2.4 模拟彩绘样品的性能表征与测试65-66
4.3 结果与讨论66-97
4.3.1 膜材料的性能浅析66-81
4.3.2 改性材料用于模拟彩绘样品的性能浅析81-96
4.3.3 小结96-97
结论与展望97-100
1. 结论97-98
2. 展望98-100
参考文献100-105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105-106
致谢106

点赞:4312 浏览:1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