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批判性思维与英美文学教学改革

更新时间:2024-01-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批判性思维是近年来国内热议的一个教育话题。批判性思维引入英语专业教学可以有效地解决英语专业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思辨缺失症”等理由。英美文学课程的目前状况也迫切需要教学改革,而英美文学专业的内在特征也决定了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不仅必要而且可能。本文就以上理由展开探讨,并提出英美文学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几种策略。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 英美文学教学改革 思辨缺失症 改革策略
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批判性思维可追溯到杜威在20世纪初提出的“反思性思维”。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发起教育改革运动,批判性思维成为其焦点。到了八十年代,人们对批判性思维的兴趣猛增,研究论文、学术专著以及以“批判性思维”为名开设的各类课程大批涌现,使其成为美国教育改革运动的核心内容。之后,包括美国在内的很多西方国家都把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确定为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我国学界对批判性思维的引介出现在上世纪末,但当时未能引起重视。进入21世纪以来,批判性思维逐渐成为我国教育界的一个热议话题,以“批判性思维”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查询,搜索结果达四万两千余条。虽然其中偶见质疑之声,但大多数学者认为,引入批判性思维的教育理念有助于推动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实现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总体目标。本文以此为背景,探讨本科阶段英美文学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理由。

一、批判性思维定义及其作用

事实上,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对于大多数教育工作者来说并不陌生,也会经常出现在我们的教学话语中。我们对它的基本理解是:不盲目接受他人观点,不单纯从字面作用理解文字内容,善于深思,敢于质疑,敢于挑战权威和既有观念,学会做出独立、审慎的判断。可以如此概括,批判性思维就是批判地深思。这里的“批判”一词不带有“批评”“贬低”“挑刺”之意,而是一个中性词,强调带有思辨态度的理性深思。应该说,这一认识基本上是正确的,也是理解批判性思维的学理含义的基础。
不过,作为一场教育改革运动的核心术语,批判性思维有其更为科学、准确、严谨的定义。美国批判性思维运动的开拓者和推动者恩尼斯(Robert Ennis)一直在推敲、精炼他在1962年提出的定义。他将其最终确定为:“批判性思维是针对相信什么或做什么的决定而进行的合理的反省思维。”(Critical Thinking is reasonable reflective thinking focused on deciding what to believe or do)(恩尼斯18)这个定义的关键词是“信念”“行动”以及为做出正确决定而进行的审慎深思。
另外一个公认的权威定义是1990年美国哲学学会运用Delphi策略(反复询问调查+专家意见+直观结果的策略)、由46位批判性思维心理学家、教育研究者和哲学家历时两年得出的研究结果(希契柯克56)。它对批判性思维的表述为:“批判性思维是有目的的、自我校准的判断。这种判断表现为解释、分析、评估、推论,以及对判断赖以存在的证据、概念、策略、标准或语境的说明。批判性思维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探究工具。由于这个理由,批判性思维是教育的解放力量,是一个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的强大资源。虽然批判性思维不等同于好思维,但批判性思维是人类普遍存在的、自我校准的现象。理想的批判性思维者通常具备下列特质:勤学好问,信息灵通,信赖理智,胸怀宽广,适应性强,公正评价,诚实对待个人偏见,谨慎判断,乐于再三斟酌,头脑清醒,在复杂的事物中有条不紊,不懈查找相关信息,理性地选择判断标准,专注于探究,坚持不懈地寻求学科和探究所允许的精确结果。”(转引自武志宏11)这一定义比较充分详实地描述了批判性思维的含义、批判性思维者的特质以及批判性思维对于个人及社会的重要性。
概括而言,批判性思维既是一种思维能力,也包含情感特质(态度及行为倾向)。加拿大著名学者希契柯克对众多纷杂的关于批判性思维的论述加以总结概括,列举出以下得到公认的批判性思维的技能要素:(1)澄清作用;(2)分析论证;(3)评估证据;(4)判断推导是否合理;(5)得出可靠的结论。他同时总结出关于批判性思维者所具备的习性(disposition)和心智态度(mental attitudes)的共同点:(1)思想开明;(2)心态公正;(3)寻求证据;(4)尽可能全面充分了解;(5)关注他人的观点及其理由;(6)信念与证据的程度相配;(7)愿意考虑替代选择和修正信念(希契柯克57)他在另一处将这些心智态度更简要地概括为:勤学好问、思想开明、思维有序、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希契柯克56)
也就是说,批判性思维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品格。一个批判性思维者不但可以敏锐地发现理由、客观地描述理由、逻辑缜密地分析理由、从而科学地解决理由,或者做出独立的、正确的判断,而且也是一个勤学好问的人、心胸开阔的人、理性公正的人、善于倾听的人、敢于担当的人、有独立人格的人。培养这样的人才,与我们所说的“全人”教育理念、素质教育、创新型人才等人才培养目标有诸多共通之处。培养批判性思维将有助于解决我国高等教育中“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重知识,轻智能;重做事,轻做人;重理论,轻实践”等理由,(黄朝阳28)使我们的学生能够在学科知识、认知技能、人格修养等三个方面同时进步。此外,在具体学科教学中融入批判性思维训练也会大大增加专业学习的趣味性、挑战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纠正学生消极、保守、多错、低效等不良思维习惯,培养批判性地阅读、聆听、观察、演讲和写作的能力,使之能够从容应对当代社会的种种挑战。

二、英美文学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必要性

作为英语专业的一门传统学科,英美文学的教学在近二十年来受到了严重冲击。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学生的功利性心理加重,学习文学、历史、哲学等不能带来直接实用价值的人文学科的兴趣大大减少。同时,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推广和升级使得知识性、信息性内容的获取更加方便容易,大学公开课、精品课程视频等网络教育平台的大量涌出也极大地挑战了教师作为知识主要来源的传统教育观。英美文学课,尤其是文学史课上的很多内容对于学生而言僵化无趣,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也无法吸引学生。这就导致了在文学课上教师唱独角戏,学生出勤率低、上课积极性差、平时不学习、考前猛突击的目前状况。这不仅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更不利于学生对于英美文学的正确认识,不利于实现英美文学增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艺术审美能力、培养人文素养等重要课程目标。因此,英美文学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点赞:18728 浏览:82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