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文化生活让《文化生活》教学神形兼具

更新时间:2024-02-0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对于当下中学生而言,历史性的价值低迷期,恰恰也是生发新的历史转机的酝酿期。中华民族的真正崛起,终究取决于中国人民能否崛起,中华文明能否再崛起。
现在社会上出现越来越多的不稳定因素,尤其是80后、90后的年轻人中出现的“某某门”事件、校园安全事件;冷漠变成习惯,自私变成信仰,市侩变成本能,道德缺失的状况腐蚀着人的灵魂;大众文化风云突起,精英文化偏安一隅;经典被疯狂解构,世俗文化走红,品位不高的流行歌曲、诗歌、言情小说、调侃式的娱乐,缺少人文精神的快餐文化充斥着校园。这既暴露了个别人在现代物质利益的刺激下重感官享乐,缺少精神信仰、精神空虚的现实,又深深地揭开了现代教育的伤疤。高中政治教育如果不能让学生感受到文化的力量和美感,无疑就会助推这种现象的产生。
文化最具体切实的表现就在社会生活方式之中。我们高中教师怎么才能用更清晰贴切的语言,说出日常实践的意义本源?怎样让《文化生活》的教学最终能直击学生灵魂?笔者认为《文化生活》教学必须兼容知识和素质,须神形兼具。
要做到形神兼具,我们在《文化生活》的教学中就必须要正确处理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这里所讲的本质,主要是一种无意识的社会心理,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稳定性。比如中国人的家庭观、德国人的服从、英国人的保守。而现象,主要是指文化现象,对于文化现象,各地学生都不会感到陌生。正因为太熟悉,学生们往往只停留在现象繁如烟花的表层,而忽视对本质的探究,正所谓“乱花渐欲迷人眼”。然而,现象只是本质的“派生物”,很有可能转瞬即逝,昙花一现,最后沉淀在千万年人类文化史中的才是本质。作为教师,我们不能让学生只是纠缠于各类文化现象,停留在感官的直接刺激上,而要理性地认识文化现象,形成沉淀于学生内心的终身素养。从古至今,从东到西,各种文化现象的背后都有其深层次的背景和意义。我们要让学生在《文化生活》的学习过程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精神和美感。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特别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一、生活化教学,感悟文化生活

新课程改革就是让知识走向生活,在生活中挖掘、归纳、体会知识。同时实现由知识向能力和素质转化,由外在说教转化为内在需求。
对学生来说,听到的容易忘记,看到的记忆不深,只有亲身实践和体验到了,才会刻骨铭心,终身难忘。《文化生活》具有很强的生活性和时代感,有些内容单靠课堂教学,学生是不可能完全掌握的。因此,教师应把课堂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链接,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认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文化生活化,生活文化化。“经历是一种财富”,挖掘学生身边的生活体验和生活感悟,让学生在生活中体味文化。在上《文化生活》课时,可以试着用专题、案例的方式开发课程资源,同时打破书本框架体系,这样更能让《文化生活》富有“生”机与“活”力。让学生做好充分准备,如寻找一个感动故事、写下一段真情感受、学唱一首抗灾歌曲、布置一次图片展览、吟诵一首亲情诗歌、发起一次全校募捐。又如挫折,是对国家意志的考验;磨难,是对民族精神的砥砺。“大爱无疆!玉树加油!”“玉树,让我们在悲痛中凝聚不屈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得到空前的凝聚和升华。我们在上《文化生活》课时也可以结合玉树救灾活动,借用主题班会的方式来展开新授课。
在危难前众志成城,在困难中守望相助的一幕幕感人场景,这感动、震撼了每一个同学,有一个学生在班会中这样说道:“曾以为爱国仅仅是一种口号,但是在那短暂而又漫长的全民默哀的三分钟里,我深切地感觉到总有一种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在震动。”此时无声胜有声,学生在这场抗震救灾过程中获得的不仅仅是文化的教育,更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升华,是一次心灵的洗涤,远比任何一堂《文化生活》理论课来得生动,来得真切,来得实在,来得震撼!

二、热点渗透,丰富文化生活

高考命题的最大优点是不回避热点。这个“指挥棒”也对高中思想政治课产生巨大的影响,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补充时政热点,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不断与时俱进,保持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新鲜度”。下面就以世为例,辐射《文化生活》第

一、第二单元知识。

2010年上海世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副主题是: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城市经济的繁荣、城市科技的创新、城市社区的重塑、城市和乡村的互动。上海世会徽图案以汉字“世”为书法创意原形,并与数字“2010”巧妙组合,相得益彰。会徽图案从形象上看犹如一个三口之家相拥而乐,表现了家庭的和睦和“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世理念。上海世的吉祥物是蓝色“人”字造型的“海宝”,意即“四海之宝”。上海世预计将有200个左右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吸引世界各地7000万人次游客前来参观。从《文化生活》角度看:
1.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举办世不仅可以扩大国际经济、技术、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各国经济发展,而且可以为举办国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举办世可以向世界呈现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3.世是促进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举办世可以促进参展国优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又可以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摘自:毕业论文目录www.808so.com

4.文化多样性是文化繁荣的前提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上海世是一次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是人类文明的一次精彩对话,将为世界留下有关城市主题的一份丰厚的精神遗产。
5.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世会徽和吉祥物设计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元素,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又遵循了世的理念,富有世界性和时代特征。

三、开发本土资源,让《文化生活》闪耀红色光芒

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本土资源就在学生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因而,在《文化生活》的教学导入环节中,引入本土资源,能使学生很快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探求知识的,提高学习的注意力和主动性。
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周庄、同里、角直等水乡古镇、中国昆曲博物馆、中国苏州评弹博物馆、昆曲传习所、评弹学校、中国昆剧艺术节、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苏州昆剧团、苏剧团、桃花坞木刻年画、苏剧、苏式滑稽戏、吴门书画、各类传统工艺美术等具有吴文化特色的艺术瑰宝。
当然,《文化生活》教学也需要加强对教材自身的挖掘。如把握教材主线,建构知识体系。文化的内涵和文化的作用——文化的发展(传播、继承、创新)——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增强文化软实力。前两单元讲文化的共性,后两单元讲个性,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因此,在《文化生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丰富和拓展知识结构,促进课程资源的开发。我们要借助于富有震撼力的时政热点,与其他模块相互支持,渗透于学生的心灵,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主旋律。
(作者单位 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

点赞:12020 浏览:47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