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清末清末中小学体育教科书启蒙价值

更新时间:2024-01-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清末中小学体育教科书开启了我国学校体育的新纪元,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军国民教育:清末体育教科书启蒙之核心思想;强国强种:清末体育教科书启蒙之主要目的;爱国情感:清末体育教科书启蒙之自觉意识;教学指导:清末体育教科书启蒙之积极策略。
关键词:清末;体育教科书;启蒙
1671-6124(2012)06-0053-05
一、前言
《奏定学堂章程》颁布后,开启了民间自由编写中小学教科书的新纪元。由于体育课程还处于初创阶段,清末中小学体育教科书主要译自日本,但是这些教科书开启了我国近代体育教学的新篇章。对当时民众和社会具有很大的启蒙价值。20世纪末以来,学界对中国近代学校体育有了较深入的研究,但对清末中小学体育教科书,却鲜有人关注、发掘和整理,更缺乏宏观、整体的系统考察。清末体育教科书承载着人们启蒙的任务。本文拟从这一角度对清末中国的体育教科书进行探讨,一是通过对一些被掩埋的体育教科书文本进行发掘和爬梳,唤起学界对清末体育教科书的关注;二是通过梳理、分析和总结清末中小学体育教科书的启蒙价值,为研究中国体育教科书提供历史依据。

二、清末出版的中小学体育教科书概况

根据相关资料,我们统计了1902~1911年之间,出版的中小学体育教科书,其中大部分是译自日本的教科书。包括学部第一次审定通过的初小体育教科书,如学部编译处编写的,天津官报局印刷,直隶学务处发行的教师用书《幼学体操法》;作新社编译、印刷、发行的《普通体操法》;还有日本的山本武著,丁锦译,1903年文明书局出版的教师用书《高等小学游戏法教科书》;云南同乡会事务所印刷,文明书局发行的教师用书《瑞典式体操初步》;德国留学生会馆印刷,文明书局发行的教师用书《新撰小学体操法》等(详见表1)。

三、清末中小学体育教科书的启蒙价值

在我国的汉语中,“启蒙”一词最早见于《风俗通·皇霸·六国》,“海辄挫恤,亦足以祛蔽启蒙矣。”{1}其中“启”是开的意思{2}。而“蒙”,至少有3种意思,其一,蒙骗,与“实”相对{3}。其二,蒙昧、无知{4}。其三,通朦,眼失明{5}。如此一来,“启蒙”应当是指启迪和教育童蒙,消除蒙蔽,恢复光明。摘自:毕业论文格式下载www.808so.com
在现代的中国语境中,启蒙的要点是“使初学的人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1 ]。“启蒙”一词,英文中是Enlighten,在德语中是Aufklaren,在法语中是luire。它们的中心词根皆为“光”、“照亮”,一般指传递知识,使人从无知变为有知。对亡国灭种的担忧,以及对强大国家的向往与渴望,清末体育教科书的启蒙犹如新鲜血液缓慢地输入古老中国文化的肌体,使之重新焕发生机。
1. 军国民教育:清末体育教科书启蒙之核心思想
军国民教育是中国近代重要的教育思潮之一,是通过对学生及全国人民进行军事训练与尚武精神的教育,增进国民体质,使学生和全体国民具有军人品德与能力,达到寓兵于民的思想教育运动[1 ]。军国民教育对增强学生和广大民众的体质、反击外来侵略起到了积极作用。从清末的中小学体育教科书来看。它们或隐或现地表达了军国民教育的思想,如《高等小学游戏法》,其序言中说:“本书多择武术上之游戏。所争皆优胜劣败,适于邦人习俗。是不但欲达教育之目的,于尚武之精神,爱国之质性,皆是以养而成之也。”[2 ]可以看出“尚武”的精神是这本书的特色,该书也确实采用了如“海陆速客”、“侦探指环”、“暮夜进军”、“单手角力”、“海战”、“袭兵”、“戎装赛跑”等模拟军事游戏。这些带有军事训练性质的游戏,能引起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通过这些游戏既能培养学生的军国民意识,又能锻炼学生的身体,还能增进学生的知识,在当时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表情体操法》(又名《唱歌游戏》,下编目次[3 ]:
(1)体操,(2)运动会,(3)快,(4)轻气球,(5) 运动会,(6)祈战死,(7)春游,(8)体操,(9)~(11)花园,(12)扬子江,(13)扬子江,(14)~(21)出军,(22)送春归,(23)~(25)决战死,(26)~(33)军中,(34)~(35)陆军,(36)~(37)练兵,(38)~(39)海战,(40)~(47)旋军,(48)雪中行军,(49)中国男儿,(50)勇男儿
50个教学内容,有39个内容是和军队作战有关的,占了近80%。由此可见,军国民教育占据了这本教材的主要部分。
如果说小学堂教科书对军国民教育思想的表现只是种隐性表现的话,那么中学堂的体操教科书就显性地表达了军国民教育思想。我们以中学及师范用的《兵式教练》为例,来分析军国民教育思想在教科书的体现。在编辑大意中,作者就说:“此书引用日本之步兵操典、野外要务令、射击教范、基本战术、步兵战术各书,取其使用于学校教育之材料,编辑而成。……射击一事,不独军人宜习,亦不独学生宜习,凡我国民,皆宜习之,以养成军国民之资格,故详战射击之方法及原理。”[4 ]全书的主要内容包括7章,分别为各个教练,,部队教练,中队教练,斥后教练,步哨教练,警备,附录。这些内容都是士兵训练的内容,其徒手教练主要是一些步法练习,执教练学习执的方法,和的装卸、的装卸以及如何射击等;教材甚至还有如何“潜伏”的知识。虽然中学阶段还包括普通体操和游戏等,但是这些内容都是围绕军队操练的内容来组织材料,如普通体操教材内容的整队练习,像立正、稍息、向左向右转(右向与左向)、向后转等活动,还有队列练习,如原地踏步(足蹈)、齐步走(进)、立定(停止)等都突显尚武精神。兵式体操的内容随着年级的递增。中学阶段直接以军事训练的内容来教学,无论从意识还是行动上都将学生作为军国民来培养。
体育教科书通过教学内容来启蒙学生的军国民意识,在当时国弱民贫,屡遭外敌入侵的时代,具有重要的意义。也说明了健身强国作为一种国家意识形态,正走近教育关注的核心。2. 强国强种:清末体育教科书启蒙之主要目的
清末民初,孙中山先生多次提出“强国强种”口号,疾呼“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在清末的体育教科书中,我们可以看出强国强种目的在中小学体育教科书中的体现。
江苏师范生编写的《音乐体操》的体操部分,绪论中谈到:“强国之道,自强民始;强民之道,自体育始;体育之道,自儿童始。英吉利教育家,分教育为三大纲,智育德育以外,尤重体育,日本文部省定小学校之本旨,道德及智识技能以外,尤留意儿童身体之发达,之二国不过大西洋太平洋滨海之三小岛而国富兵强。东西辉映盖当此生存竞争弱肉强食国民体力之强弱,国势之消长随之故吾中国不欲自强则已如欲自强,则宜注意于尚武,……”[5 ]可以看出,作者认为英国和日本之所以国富民强是因为重视儿童的体育锻炼,在国家弱肉强食的竞争中,国民体力是关键,必须推广兵式体操来提高国民体质。
当时的体育教材就非常注重吸收外来的新知识和理念来启蒙学生锻炼身体,强调体操的目的是为了强身健体,注重生理和心理的锻炼。作新社的《普通体操法》中,就介绍了科学的人体知识,宣扬正确的强身健体的方法。在此书的第17章中就专门介绍了身体检查的方法,阐述了人体的器官和运动功能。在最后一部分人体运动机略论中这样说道:“人体分为头、躯干、四肢三部。头部分头盖、颜面二部。躯干分颈、胸、腹三部,四肢分上肢、下肢二部。……”[6 ]教科书启蒙学生学习科学的人体知识,以及科学的锻炼方法,从而促进学生强身健体。
董瑞椿所译的《高等小学游戏法》云:“游戏之事为儿童所深悦,故不但健康已也。其教是以活泼精神,生动意识。凡有体力易尽而不能耐久者,元气深状而不易发扬者,是以延之。继发儿童之体育,所最不可缺者,此耳。”[2 ]从中可以看出,体育内容的设计,不仅在于强身健体,更在于意志品质和开朗性格的培养和塑造。体操课要使儿童身体活动,发育均齐,矫正其恶习,流动其气血,鼓舞其精神,兼养成其群居不乱,行立有礼之习。
教科书中提倡“身心合一,内外平衡”,重视身体锻炼,更重视心理辅导。“此书之旨,得无类是四百兆之同胞,吾愿从造国民之体格,而进求夫国民之神采,我国前途甚强权于识。” “体操以游戏为初步,因儿童之活泼性使习为有法之动作,其要有二:一属于身体生理学之原理,使肢体发育完全;一属于精神,使强健之身体能听精神之指挥,表里如一,无体格不行之患,形神相副斯成临机适应之才。故教之始,必于教法,三致意为本书所绩兼采中外各法期以合乎竞争不悖。”[2 ]个人的身体被不断地国家化,身体的存在已经不再是个人意义上的概念,它俨然已经成为国家富强的基础。
3. 爱国情感:清末体育教科书启蒙之自觉意识
清末体育教科书植入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并通过体育教科书与音乐、游戏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形式,来启蒙学生的爱国情感。1907年,江苏师范生编写的《音乐体操》,该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音乐,第二部分为体操,音乐和体操虽然是同一本书,但是各自独立,彼此并没有什么关联。音乐和体操结合起来,可以提高体操课对学生的兴趣,振奋精神,涵养德性,活泼精神,坚强意志。沈心工的《体操》就是该教材第一课的乐曲,“男儿第一源于:论文封面www.808so.com
志气高,年纪不嫌小”。当唱“男”时,两臂向前平举,四指握拳,拇指直出,在唱到“志”时,两臂向上高举(此时两手握拳),“年”时两臂自上落下,所握之拳放开,两手撑腰,“小”时两膝跪(跪下之时先以两锺提起,两膝同时向前跪倒,非一膝先跪,一膝后跪者)。清末的体操,大部分是队列练习或者徒手操、器械操,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重复那些动作,无疑会感觉枯燥无味,如果将音乐和体操结合,确实使得体操变得更加有趣,更具吸引力,虽然其实质还是军国民教育思想的体现,但是它可以宣扬爱国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
又如在《表情体操法》(又名《唱歌游戏》),下编如第二十出军(其七)的歌词唱到:“国轨海王权尽失,无地书禹迹,病夫睡汉不成国,欲要供奴役,雪耻报仇在今日,必必必。”[5 ]反映了人们对当时政府割地赔款的软弱无能和民病国贫的不满,号召大家现在要锻炼身体,奋起雪耻报仇。教科书对出军(其七)的大旨所说:“中国人尚武精神其原因甚复杂,而音乐之靡曼不振亦其一端,此近世识者所同道也,声音之道其感人能力至大至远,不见昔之斯巴达乎,以垂毙之国被困于邻邦卒藉首军歌而恢复主权岂不异哉。”[5 ]编辑者力图通过音乐和体操结合起来的活动来激起人们的爱国。“阿娘牵衣向儿语,吾今不恋汝;爱妻结发劝夫行,慷慨送一程;斩杀敌军将战死,荣名出人上;军不凯旋归何颜,偷生要几年。”[5 ]歌词模拟士兵上战场前的景象:“长驱万里,慷慨从戎,横戈跃马,勇气百倍;苟转战于沙场中则风腥日暗,炮烟弹雨不幸马革裹尸骨沙砾,为军人者当尤觉赴战之可乐,临敌须勇猛,要知既为国民当以救国为急务,国家有难岂可袖手旁观,如秦人之视越人肥瘠,愿我国民努力冒险兮,图存爱国不爱身男儿当如是。”[5 ]鼓励人们为了国家的兴旺,民族的前途不惜自己的生命,保家卫国。单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军国民教育思想对他们的身心发展是不利的,但是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教材编写的角度来说,却有着期望通过强兵强种来救亡图存的积极意义。
4. 教学指导:清末体育教科书启蒙之积极策略
清末中小学体育教科书中大都包括相当于教材教法部分的教授者之心得,介绍如何使用教材,如何教授体育课等等,在教材教法知识还非常贫乏的年代,体育教科书还担负着对教师教材教法的启蒙。
清末的体育教科书一般在最前面或者以“编辑大意”或以“例言”的形式,交代了该教科书的出书背景、使用对象、学科概念、学习意义、科目发展、授课方法以及相关名词解释等。如1906年作新社译《普通体操法》“凡例”中,“本书参考就体操传习所刊之新撰体操书,及新撰体操法二书,而加以余等平日之试验,最适用于寻常师范学校及寻常中学校之生徒。”[6 ]说明此书使用的对象是师范学校或中学的老师和学生。“此体操法使四肢百体都为均平之运动,行于右者,必及于左,行于前者,必及于后,故详于右方者,左方从同,详于前方者,后方从同。左右之运动,先右而后左。前后之运动,常先前而后后。号令有两种,一为预备令,一为动作令,预备令令其注意动作之方法,动作令命之动作也。唱预备令时当高声,而末一字音欲长。唱动作令时当活泼而末一字音欲短。预备令与动作令不可接连唱之,中间当有时间之间断,则闻着能细知预备令之意,而少混乱之虞。”[6 ]作者在这里介绍了体操运动的作用,可以使身体得到均衡发展;还介绍了运动时的基本方法,教学中的口令的使用等等。在大部分的体操教科书中都有教学方法的介绍,有的甚至对教材内容的具体每一章如何教都有规定。如在《正订小学校体操法》第一篇总说首先介绍了教授者之心得、体操的目的、教学时教师的注意事项。“最初可以直观的教书,即教授自作模范以示之,使生徒十分了解、乃命之演习,渐有进步,则可用说明的教授,教师先将运动之方法,简洁明了以解说之,使之照而行者,至于已熟极之事,则可用号令的教授,既教师依动作以喊号令,使生徒随之操演者。” {6}在初次教动作时,教师要尽量多做示范,以“直观的教授”,使学生形成对整个动作的完整表象;当学生初步熟悉动作后,可采用“说明的教授法”;而当学生比较熟悉动作时,可以采用“号令的教授”;其原理非常契合现代体育教学中运动技能形成的三个阶段,即动作的泛化阶段、分化阶段和动力定型阶段。各个阶段教师应该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科书还对教学中如何纠正学生的错误,运动量及度,运动服的规定,运动后的注意事项,运动的时间,选择运动场的要求,教学进度,各个教材如游戏教学的教学方法等等,都作了比较详尽的说明。如:在介绍早足练习时,认为“[早足]为通常之步,其长自甲锺至乙锺之间二尺三寸,其速度一分时百五十步,如不能以定期正常进,行之幼年生徒,则为之教师者,当方定以适应之长,其速度可稍速。[前行进]略习足蹈后,行进至步调规律既练熟,则使之前进,教师下左令”。教科书阐述了练习“早足”的方法,练习的幅度、速度以及练习的方法等,又对练习的目的和进度也做了要求:“于始习时,徐徐行进,使生徒了解正规之要领,而后逐渐加速至一分时百十五步止,初时求速而不整顿,致步法、长短、速度参差实有大害,当极注意。” {6}
《普通体操法》教科书分为17节,每节介绍一个内容,在介绍每一内容时,先介绍这一练习的目的、概念、动作的结构以及练习的方法等。该书还设了一章专门阐述体操的演习方法,在第16章,体操演习示要:“体操有一定时间,当以适度之数课之,务使无有过不及之运动,但于午前,则身神快活,有新陈代谢之隆,于此时间可行之,又有欲学校通常全课业之中间行之亦可法。”教科书对体操演习的要求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对教师提出了以下建议:“体操教师当常常熟读体操演习示要及人体运动机略论,本书于说明各运动之目的,只举其大体而已,欲详细得知筋系统之说明,(筋之组成分种类)及各筋之效用者,课研究专门之书籍。”
清末开始的学校教育与封建主义统治下的教育有很大的变化,体育教学几乎是新生事物,教师不知道如何教,教什么,体育教科书中有关教材教法知识的介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教师解决这些问题。
四、结语
清末的体育教科书是在众多知识精英群体关注和努力下才逐渐被国家和民众接受,它即担负了强国强种,拯救中华民族于危难的救亡职责,同时也起到了巨大的启蒙作用。对亡国灭种的担忧,以及对强大国家的向往与渴望,使清末体育教科书的启蒙之光犹如新鲜血液缓慢地输入古老中国文化的肌体,使之重新焕发生机。清末中国体育教科书的编撰出版丰富与完备了我国教科书体系,填补了我国体育教科书的空白,各类体育教科书对个体及社会的启蒙价值是不容忽视的。
注释:
{1} 汉应劭《风俗通·皇霸·六国》.
{2} 《说文·口部》:“启,开也.”
{3} 源于:本科论文www.808so.com
《左传·昭公二十七年》:“鄢氏,费氏自以为王,专祸楚国,弱寡王室,蒙王与令尹以自利也。”杜预注:“蒙,欺也。”宋陈亮《送吴允成运幹序》:“相蒙相欺,以尽废天下之实。”
{4} 《易·蒙》:“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孔疏:“蒙者,微昧暗弱之名。”《素向·举痛论》:“令验于已而发蒙解惑,可得而闻乎?”清王夫子《张子正蒙注序论》:“蒙者,知之始也。”
{5} [唐]刘禹锡《赠眼医波罗门僧》:“师有金篦术,如何为发蒙?”
{6} 正订小学校体操法.
参考文献:
陈晴.军国民教育与中国近代体育[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6,(87):7-11.
[日]山本武.高等小学游戏法[M].董瑞椿,译.上海:文明书局,1906.
[3]徐绍会,孙掞.表情体操法[M].上海:上海科学书局,1908.
[4]徐傅霖.兵式教练[M].上海:中国图书公司,1908.
[5]江苏师范生.音乐体操[M].南京:江苏苏属教务处,1907.
[6]作新社.普通体操法[M].上海:作新社,1906.

点赞:32008 浏览:146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