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课程改革心理学角度下就业指导课程革新

更新时间:2024-01-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大学生就业难不仅是民生问题,更是高校教育改革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主要通过需要层次理论和积极心理学理论得出启示,以提出对于我国《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改革建议。
关键词:职业发展;就业指导;需要层次理论;积极心理学
1002-2589(2012)30-0179-02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近几年民生问题的热点,社会各界都在关注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温家宝总理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就明确提出要“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和退伍转业军人就业安置工作。”同时,国家教育部于2007年正式发文,明确要求各大高校在教学计划中要加入《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同时列出了该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虽然该课程现已成为每个大学生必修的一门通识类课程,但是该课程的教学存在不少问题,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要改善就业环境,更要从大学生本身入手,其中一个关键就是《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急需改革。

一、《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国家教育部要求各高校设置《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旨在为大学生择业就业时提供及时的指导和帮助,使大学毕业生能够顺利就业,同时能提高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此外,希望通过该课程增强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并帮助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
然而,《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目前在各大高校的开展情况并没有取得预期的目标,大部分高校在大三、大四才开展该课程,授课内容主要是就业测试、择业途径、简历写作、面试技巧、职业礼仪等方面,基本上是围绕“就业指导”开展的,所以在高校都将该课程简称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这样的课程设计对于高年级即将面临择业的学生,是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的,但是从“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在高年级才开展该课程,对学生的“职业发展”作用甚微,更很少能够增强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以帮助他们实现人生价值了。
总的来说,目前《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1)开课时间过晚,持续性较差;2)课程内容陈旧,系统性不强;3)教学方法老套,实践机会较少;4)教师队伍参差不齐,专业性不足;5)教学管理松散,合力性不够。针对这几点问题,可以提出很多课程改革措施,本文旨在从心理学的角度,希望《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借鉴心理学的一些理论和实践,进行课程改革,使该课程不仅局限于“就业指导”,而要同时重视“职业发展”,不仅着眼于近期就业目标,而是从长远角度去培养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使该课程能够发挥其最大的实效性和作用。

二、心理学理论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启示

(一)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及其启示

1.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典型代表,他的理论中最著名的就是需求层次理论,他认为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多种动机和需要,包括生理需要(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要(security needs)、归属与爱的需要(love and belonging needs)、自尊需要(espect & esteem needs)和自我实现需要(self-actualization needs)。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超越性的,追求真、善、美,将最终导向完美人格的塑造,高峰体验代表了人的这种最佳状态。这五种需要是依次递升的,只要在满足了低层次的需要的基础上,才会有高层次的需要。人都潜藏着这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但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人的需要是从外部得来的满足逐渐向内在得到的满足转化。
2.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启示
马斯洛较为全面地研究了人的需要,并且将自我实现的需要定义为人的最高层次的超越性的需求,这对于分析大学生的需求和动机是有积极作用的。有研究表明,大学生的职业决策与他们的成就动机中追求成功的变量存在正相关关系,且与避免失败的变量存在负相关关系。而且,
也有学者研究发现,大学生的成就动机与择业效能感也是相关的。这些研究结果表明,成就动机中追求成功的变量作为自我实现需求的一种表现,对大学生的择业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可以推论,在大学生的择业就业过程中,需求和动机起着重要作用。
针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应该在教学中融入需求层次理论的内容,根据学生对不同层次需求的期望来引导学生找出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1)生理需求:对工作薪资、福利、工作环境等方面的考虑;2)安全需求:对工作行业、职业性质、工作安全等方面的考虑;3)归属与爱的需求:对企业文化、领导同事、工作地点等方面的考虑;4)自尊需求:对工作内容、工作职位、团队成员等方面的考虑;5)自我实现的需求:对工作发展前景、自我提升等方面的考虑。
据此,可以通过学生个人需求和自我实现目标的确定,在大学生《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中融入职业生涯意识,最好从大一就开始开设该课程,让大学生更早地对自己的未来进行规划,避免到了毕业时茫然无措。从大学学习的一开始就去思考自己的需求,带着需求去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源于:毕业设计论文网www.808so.com
并且去分析这条路上应该具备的技能,去学习感兴趣的知识,专注于自己希望有所发展的领域,才能更好地将知识运用到实践,这不仅是《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开设的目的,更是高等教育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二)积极心理学理论及其启示

1.积极心理学理论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界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中就曾倡导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人本主义思潮所激发的人类潜能运动对积极心理学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这股思潮的创始人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谢尔顿(KennonM.Sheldon)和劳拉·金(LauraKing),他们的定义道出了积极心理学的本质特点“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与美德的科学。”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2.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启示
积极心理学与传统的“消极心理学”不同,它更提倡用主动、乐观、开放、欣赏的心态待人待物,研究的着力点是普通人的幸福感。现在很多国外高校都开设了积极心理学的课程,哈佛大学讲师泰勒·本-沙哈尔(TalBen-Shahar)开设的积极心理学课程,一度成为哈佛大学上座率最高的课程,“幸福课”不仅成为该校最受欢迎的课程,也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很多大学生甚至是已工作的在职人员都从中受益匪浅。积极心理学的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人格力量,也注重学生的参与性,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借鉴到《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改革中的。
我国香港、台湾地区的很多经验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中国台湾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就含有显著的积极心理学色彩。比如,张德聪博士所提出的“辅导大学生成功生涯转换策略与方法”。1)情感支持;2)再结构;3)积极的思维方式;4)积极例外;5)善用资源法;6)错中修正法;7)见贤思效法;8)多元专长培养法;9)家庭沟通支持法;10)敬业态度法。这些策略旨在整合各方资源,给予大学生全方位的支持,并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而岳晓东博士在香港城市大学开设该课程中,也是从六方面进行的:1)让学生在学习上找到自己;2)让学生现场体验教授内容;3)让学生做自己作业的主人;4)教学结合中国文化与地域特色;5)教学大量运用网上的视频资料;6)与学生共同分享生活事例与感受。
据此,《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应该跳出传统教学方式的限制,大多数内容应该采取师生或者学生间互动的方式,比如互动演练、模拟游戏等方式,甚至可以邀请一些职业规划专家、专业课老师、心理咨询师、已就业的师兄师姐等来当老师,给予学生不同的经验分享,让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重视职业规划,不仅得到了有关就业方面的指导,而且能够通过持续性的课程,渐渐从茫然走向清晰,明确自己的职业方向,才能有的放矢地择业就业,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一些优秀品质,启发学生追寻幸福乃至生命的意义。
三、结语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不应该只是做“就业”的“指导”,不是到了大三、大四对择业就业的答疑课程,而应该从学生个人长远发展角度去定位,从大一进校开始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指导。该课程的根本目标不仅是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客观问题,而是要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生涯意识,指导他们用积极健康的心态去实现人生目标,明确自己的需求并追寻有意义有价值的生活,解决大学生的主观问题。
参考文献:
[美]亚伯拉罕·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许金声,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李群,岳晓东.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J].课程·教材·教法,2011,(8).
[3]丁红星.马斯洛动机理论与大学生职业规划的研究[J].职教论坛,2009,(14).
[4]董月玲.哈佛最受欢迎的课是“幸福课”[N].中国青年报,2007-10-02.
[5]张德聪.面对金融风暴大学生失业之心理评估与谘商策略[C].首届两岸四地高校心理辅导与咨询高峰论坛.论坛主题报告.南京,2009.
[6]岳晓东.幽默风格、乐观人格与心理健康[C].首届两岸四地高校心理辅导与咨询高峰论坛,论坛主题报告.南京,2009.
[7]王沛,杨.大学生职业决策和自尊、成就动机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1).
[8]杨林,郭巍伟,等,大大学生成就动机、择业价值取向与择业效能感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3).
[9]白强,高定伦.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调查[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10]积极心理学[EB/OL].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
91中国免费论文网www.808so.com
1556.htm.
(责任编辑:范秀利)

点赞:6872 浏览:22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