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课堂教学运用积极心理学论述引导课堂教学站

更新时间:2024-04-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积极心理学主张以人自身的积极力量、美德和善端为研究对象,培养和发掘积极的心理品质。将积极心理学理论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幸福、体验积极情绪、培养积极认知、提高自我效能感并建立积极人格,最终达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能力和发展素质的综合效果。
【关键词】素质教育积极心理学课堂教学
1006-9682(2012)10-0058-02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新兴的一个心理学思潮,由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Martin E. P. Seligman倡导,致力于对积极的主观体验、积极的个体特征以及促进它们发展的制度体系开展科学研究。积极心理学关心人的优秀品质、美好心灵和积极的主观体验,提倡以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发展理念,学校教育需要通过一定的方法与手段,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积极力量,战胜其自身的消极力量,从而获得更多地幸福感,真正推动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根据积极心理学的有关理论,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我认为课堂教学应特别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加学生学习的主观幸福感。

Seligman曾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公式,即“总幸福指数=先天的遗传素质+后天的环境+你能主动控制的心理力量”。这个公式中所指的“你能主动控制的心理力量”,就是积极心理学为提高人们的主观幸福感而需要发掘的力量。[3]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是客体,没有“主权”,在多数情况下不得不屈从于教师的意志。学生很少有机会按照自己的真实感受和内心兴趣,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去学自己想学的知识,去独立地发现问题,总是受到种种压抑、束缚以至于变得被动消沉,丧失生气,其结果是主观幸福感极低,对学习越来越不感兴趣。因此,首先在观念摘自:硕士论文格式www.808so.com
上要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认识,使学生有更多的自主选择和发展空间,在其内心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意识,这样,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性将会有一个质的飞跃,个性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除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之外,也应当强调教师独特的引导责任。教师在正确引导的前提下,应“放手”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研究。改变“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课堂教学管理模式,增加学生自我管理活动的时间,让每一个学生都真正参与进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格特质。

学生不会学习、不会独立获得知识,是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热情、丧失学习自信心的主要原因,这同时也间接地成为妨碍学生个性发展与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尤其对于那些在学校被教师视为能力低下、被其他同学看不起的学生,这些学生容易放弃努力,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感。“习得性无助”是一种认为失败无法避免的观念,表现为自尊心下降,有强烈的失败感,学习消极,不愿做出努力,最后变得厌学、冷漠、听之任之、破罐子破摔。
Seligman博士通过研究“习得性无助”,进而发现了“习得性乐观”,认为乐观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4]学会维持乐观的态度不仅有助于避免抑郁,而且有助于提高健康水平。乐观或消极的态度直接与个人的自我效能感有关,以往成败的经验对于个体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影响最大,成功的经验可以形成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失败的经验则可能降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5]那些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常常过分夸大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为这些学生创设更多的成功机会,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解决困难来体验和认识自己的能力,从自身进步中体验到成功。事实上,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专长与潜能,教师要善于发现它,并且让学生的特长充分展示,这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教师需要牢固地建立起一种意识,即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获得充分发展的机会,开发每一个学生的心理潜能是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传授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应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学生学会了学习方法,就会对学习产生胜任感,产生一种“我能学好”的自我效能感,从而提高其自信心,当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之后,他们身上的“习得性无助感”就会逐渐消失,进而转变为“习得性乐观”。

三、开展赏识教育,优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受教育者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而且是一种复杂的心理体验过程,是师生之间多形式的交互过程。积极心理学提倡用一种开放和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人,因为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对个体的知、情、意、行等各方面的发展都有着较好的“催化剂”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积极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产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优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心理学中罗森塔尔期望效应表明,学生会不自觉地接受教师的影响和暗示,而且这种暗示是个体行为发生积极变化的重要力量。[6]赏识就是给予学生欣赏称赞的一种积极暗示。要使学生更多地获得积极的心理体验,就应该赏识学生,给予学生更多的积极暗示和激励。通过教师的赏识带给学生自尊的满足和自我价值实现的愉悦,在获得成功和发展的过程中,体验学习带来的乐趣和生命的意义,有利于激发学生自身积极力量。
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积极因素,及时明确地表达教师的肯定与赞赏之情,使学生感受到教师与自己共同享有学习过程中的成就与欢乐。教师要对每个学生做出积极的评价,用积极的言语与学生沟通,要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与专长,肯定每一位学生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赏识应该发自教师内心,同时也要因赏识对象的个体差异而存在差异。教师只有不吝于给予赏识,经常地给予赏识,才能促进学生积极情感、品质的发展,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进而促进其更好地学习发展。
总之,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来引导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幸福,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在积极体验和认知中挖掘与发挥潜能,在快乐中把握意义,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是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非常有益的素质教育尝试。
参考文献
1 Seligman ME, Csikszentmihalyi M. Positive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J]. 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1):5~14
2 苗元江、余嘉元.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02):81~87
3 Argyle M. The Oxford Happiness Inventory: a compact scale for the measurement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J].Personality Individual Difference,2002,33:1073~1082
4马丁·塞利格曼著.学习乐观(洪兰译)[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10):111~112
5 李新娥、原彦飞.自我效能感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J].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1(02):36~38
6 蒋小军、饶异伦.“罗森塔尔”效应对教育工作者的启示[J].才智,2010(09):135

点赞:6945 浏览:2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