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语境全球化语境下英汉礼貌原则文化内涵比较

更新时间:2024-02-0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英汉礼貌原则因其文化的不同而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礼貌的内涵、“面子”观、礼貌准则等方面,而这些差异是两种文化价值观差异的体现。因此,在现代外语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得体的礼貌言语行为语用能力,使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
关键词:礼貌原则;文化内涵;语境;跨文化交际
1009-0118(2012)11-0348-01


一、礼貌原则概述

(一)英语文化环境中的礼貌原则

在英语文化中,对礼貌原则做出巨大贡献的主要学者及其成果有:Grice(1975)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简称CP)、Leech(1983)的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简称PP)、“宏观礼貌策略”(Grand Strategy of Politeness,简称GSP)和Brown & Levinson(1987)的面子论(Face-Sing Theory)。
Grice认为会话是受规范或条件制约的,人们在会话时之所以不是以一串互不连贯的语句所组成,是因为交谈双方都遵循某些规则,相互配合。根据他的看法,是因为人们遵循“合作原则”的缘故,他指出“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s)包含以下几个准则:(1)量的准则;(2)质的准则;(3)切题准则;(4)方式准则。
Leech(1983)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提出了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以弥补合作原则的不足。Leech的“礼貌原则”的各准则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关联的,有的还能成为一对,如第(1)和第(2)条,第(3)和第(4)条。礼貌原则分为以下六条准则:(1)得体准则;(2)慷慨准则;(3)赞扬准则;(4)谦虚准则;(5)赞同准则;(6)同情准则。

(二)汉语文化环境下的礼貌原则

在中国,“礼”是孔子.所提出的。荀子认为礼是用来制约人的行为的,它调节着人们的主观欲求和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使二者之间达到一种能够维持社会存在的均衡状态。“礼”历来是制约人们社会行为的最重要的规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贯穿着社会的各个层面,其对于社会的维系作用就好比西方国家的宗教,已变成了整个民族的潜意识和行为的潜规则。所以古代的“礼”是用于维护社会等级的行为法则:“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贫富有度,凡此八者,礼之经也。”

二、英汉礼貌原则文化内涵的对比研究

(一)英汉文化语境下礼貌涵义的差异

在汉文化中,“礼貌”一向被看成是道德问题。中国文化中的礼貌原则与其传统的“礼”制有着密切关系,实际上,中国社会中的礼貌原则是“礼”制约下的行为,包括言语行为方面的具体表现。中华民族重视“”道德,本质上就是对“礼”的重视。“伦”就是等级,“理”就是这种等级次序遵循的规律。“谦卑”、“谦虚”或其衍生物“卑己尊人”的礼貌行为成为中华民族的潜意识。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缺少一套体现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礼貌用语。“请”,“对不起”,“谢谢”等礼貌用语并非在任何言语场合中都使用。地位高的人在获得比其地位低的人的帮助时可以不必言“谢”,而即使他表示了感谢,地位低的人也可能会说“这是我应该做的”,以此维系两人之间不同的社会地位。而处于同等社会地位的人之间也不经常用言语表示感谢,否则便是“见外”,显得“关系生疏”。

(二)英汉文化语境下礼貌准则的差异

顾曰国(1992)在讨论了“礼”与“礼貌”的历史渊源后,提出了符合汉文化的礼貌准则,同时对Leech的策略准则和慷慨准则进行了修订。他把策略准则重新修订为:1、行为动机层: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2、会话表达层:尽量夸大得到的益处。在他的礼貌准则中,贬己尊人准则被认为是中国式礼貌的最大特点。这一特征充分体现在人们的相互称呼、介绍、问候、邀请、受礼以及对待感谢和赞扬的应答中。如在敬辞和谦辞的运用中,指谓说者或与自己相关的事物时要“贬”,要“谦”,如“鄙人”、“卑职”、“拙作”、“愚见”、“鄙校”等;指谓听者或与听者有关的事物时要“抬”,要“尊”,如“贵姓”、“尊姓”、“高见”、“大作”、“贵校”等(王君兰,2010)。又如汉文化中人们对恭维和赞扬的应答也充分体现出汉文化贬己尊人的礼貌特征。当被别人恭维和赞扬时,人们往往说“哪里,哪里,做得不好”、“不敢当”或“过奖了”之类的话进行自谦。这样的回答在中国人看来不仅是礼貌的而且是一种美德。虽然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也在改变,“不少人尤其是年轻人在听到他人的恭维或称赞时既不作过多自贬,也不爽快接受,视内容和所处环境采取不同方式表示接受或拒绝”(何自然,1997:117),但“贬己尊人”的影响仍然深远。

(三)英汉文化语境下“面子”观的差异

礼貌原则跟“面子”和“脸”在英汉两种文化环境下都有着密切关系。但Brown & Levinson的“面子”概念和汉文化中“面子”和“脸”的概念不同,前者体现了个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后者代表了个人从属于社会的价值观。Brown & Levinson(1987:63)认为,所谓“面子”是指人们具有并希望别人重视和称许的一种自我形象(self-image)。其中,消极面子指说话者的一种,希望他的行为不受阻碍;积极面子是希望得到他人承认、肯定的。他们认为在言语行为中说话人和听话人的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都会受到侵袭,因此会话行为都是面子侵袭行为(face-threatening act)。礼貌的会话功能在于保护面子,降低面子侵袭行为的侵袭程度。
三、结语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得出:英汉礼貌原则的文化内涵的差异是和两种文化价值观分不开的。集中体现为以群体依存为特征的汉文化和以个体中心为特征的西方文化的差别,即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之间的差别。正如王建华(1998:20)指出“礼貌的绝对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礼貌的相对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在经济发展全球下,跨文化交际频繁发生的今天,中国人有必要了解西方的文化并掌握中西两种文化的区别,只有掌握了双方礼貌概念的同与异,才能避免交际中的误解。因此,我们应该逐步建立世界范围的礼貌原则,同时在外语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得体的礼貌言语行为语用能力,为学生日后的文化跨交际和谐、顺利进行打下夯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Leech G N.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2005:65.
[2]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4):10-17.
[3摘自:硕士论文答辩www.808so.com
]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241.

点赞:25167 浏览:11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