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渗透盲校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更新时间:2024-03-3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作为盲校的语文教师要了解视力障碍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对盲生的重要意义,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挖掘教材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并注重师生情感的培养和交流,成为盲生的良师益友,尽自己所能帮助盲生走出心理问题的困扰,塑造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培养盲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关键词:盲校;语文;教学;透;心理健康
1002-7661(2012)21-190-02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与现实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一门人文学科,语文是其他一切学科的基础,语文不仅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一项工具,更担任着陶冶人格品质的重大任务。盲生由于视力残疾不但导致生活范围相对狭窄,而且也难以通过视觉直接获得情感体验。他们更多通过触觉、听觉,通过推理来升华自身的情感体验,往往在情感上表现出两极的倾向,即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并存。
因此,学校的教师及时指导对于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非常重要。语文是盲生学习的基础,是盲生学习其他一切学科的首要基础,也是盲生日后从事各项工作,更好地与其他人进行交流的工具。如何在盲校语文课堂教学中让每一个盲生找到自己生活的支点,走出心理问题的阴影呢?这既是每一个盲校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我们时刻关注、积极探究的课题。

一、挖掘盲校语文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的的课文,其中有很多课文蕴藏着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是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但盲生由于视力缺陷,他们的活动范围和感知内容都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这使得学生没有足够的生活积累,更无法对自己不熟悉的生活场景或物体做出合乎逻辑的推理。这种对生活、对世界的必要缺乏,所发生的反应往往是连锁的,它还涉及到了学生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譬如说,很多时候,他们对于那些远离于自己生活的文学作品往往无法接受。对于那些作品中体现出的精神情感往往会觉得匪夷所思。对于作者在文中的好恶、爱恨、歌颂或鞭挞等主题往往不会产生共鸣。要在盲校语文教学中很好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必须有合适的教学内容。结合视力残疾儿童的特点和教学要求,对教材可以进行适当的选择。如《散步》,写了一家三代人一起散步这样一件非常平常的事情。通过作者饱含情感的文字,亲情在字里行间不经意地流淌着。盲生由于视觉障碍,行动受限制,很多盲生家长白天选择把孩子放在家独处,晚上回家后因为工作的劳累也和孩子交流也很少,很多盲生来到学校后,放假情愿在学校生活,也不愿回家和父母团聚,看到作者一家人温馨和谐,互敬互爱,盲生们回忆生活中的点滴,心中的弦也被层层拨起。《丑小鸭》让盲生知道了只要通过自己努力奋斗,即使最丑的鸭子也能够变成美丽的白天鹅。《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文,海伦凯勒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很容易触及盲孩子的灵魂。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中,在父亲的训练下,作者克服恐惧心里和自卑感,一步一步走下悬崖。相比较,我们一些盲生总是过度依赖家长和老师,甚至有些盲生升入初中时,还不能独立在校园里行走,有些盲生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穿衣叠被都很困难,只要离开大家的帮助,他就会不知所措,怨天尤人。但是只要像作者一样,有足够的信心,就能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了。

二、师生间的情感理解与沟通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真心的教育是心心相应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融洽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学中的情感性,是影响教学工作的动力因素,对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漂亮的眼睛惹人喜爱,而视力残疾儿童往往从外观上就给人以不漂亮的第一印象,作为教师不仅要具有同情弱者的美德,更要时时处处表现出对学生的爱心。这种爱心不只是对视力残疾儿童的同情心,而是站在客观角度上的、理智的爱心,这爱心往往体现在耐心和恒心上。所以教师要多接触、了解盲生,例如:每一位低视力、盲生致盲的原因,先天致盲还是后天致盲,家庭情况……理解视力残疾儿童的困难,关心他们的思想、学习和生活。教学时,教师应使用不同的评价标准,使不同层次的盲生都能获得成就感。教师还要不失时机地鼓励、鼓舞盲生,对在回答问题、分析问题等方面突出表现的盲生及时表扬,让他们有一种“我能行”的自豪感。

三、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开展符合盲生活动、加强引导
语文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应把握契机。活动的形式主要是根据课文的内容、盲生的状况设计一些精巧的活动。可以开展朗诵、辩论等活动,在活动中引入竞争机制,凸现盲生的自我意识,锻炼他们的能力,诱发他们的心理潜能,展示他们的自我价值,让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使他们获得自信。也可以组织盲生自导自演课本剧,使他们的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还可以组织盲生熟读、背诵名言警句,引导盲生相互交流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事实证明,这些活动不但能使盲生学习语文的热情高涨,而且能有效提高他们的综合心理素质。
2、引导盲生学会合作,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盲生由于行动不便,与外界,与他人交往少,形成一些盲生性格内向,不易与别人融洽相处的特点。研究显示,这一点随年龄的增大而有更加明显的趋势。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采用合作式学习,鼓励盲生之间交流合作,例如做手抄报时,低视力负责画画,盲生负责书写文字,自编自演课本剧时,低视力帮助盲生创作动作,在交流合作中相互启发和促进,提高盲生学习知识及技能的兴趣,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3、体验成功,增强盲生自信心
多数盲生有自卑心理,对学习、生活态度消极。尤其在小学高年级,由于临近青春期,他们对个人生活出路,甚至婚姻等问题开始意识,加之彼此相互影响,很容易对前途失去信心,有些人甚至经不起挫折而身亡。自信是一种可贵的心理品质,他能将人的一切潜能充分调动起来。语文课上,举手发言的总是一、二个人,原因无非是盲生平时锻炼的机会少,害怕自己回答错。于是我在每天的课堂上,安排学生走上讲台,朗读课文展示、背诵课文展示、表演展示……
并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辅导。这样反复、多次的训练后,盲生的紧张情绪就会得到缓解。为了鼓励盲生的热情,对于表现优秀者,我还推荐他们参加学校艺术团的各项活动,他们走出班级、走出学校,敢于面对社会上人士、全校师生发言表演,这能让盲生的自信心有一个质的飞跃。对于能力比较差的盲生,我及时安慰,循循善诱,不厌其烦的加以示范,鼓励他们继续努力。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这些盲生就会渐渐消除胆怯心理,课堂上也能逐渐看到他们活跃的身影。
4、写作教学是渗透个性教育的最佳契机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发现,恰当肯定,正确鼓励与引导,让作文和日记成为盲生自我宣泄内心的喜怒哀乐。要鼓励盲生说“真心话”,让盲生无所顾忌地表达。克服他们消极的心里,完善自我人格,逐步形成健康人格。与此同时,教师也能透过日记这扇反映学生的心里活动的“窗口”,及时了解盲生的心理动态,为做好下一步的教育工作奠定基础。
作为盲校的语文教师要了解视力障碍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对盲生的重要意义,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挖掘教材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并注重师生情感的培养和交流,成为盲生的良师益友,尽自己所能帮助盲生走出心理问题的困扰,塑造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培养盲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他源于:毕业论文致谢词范文www.808so.com
们健康成长。

点赞:21931 浏览:96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