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情变以心理学视角周朴园情变

更新时间:2024-01-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雷雨(节选)》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的一篇课文。对于这篇作品的教学,有两个问题是绕不过去的:一是周朴园对鲁侍萍究竟是“有情”还是“无情”;二是30年后两人再次相见,周朴园的感情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对于前一个问题,已逐渐达成研究共识,即周朴园对鲁侍萍是有感情的。“他们是相爱的,是因为社会环境、各种因素导致了这个家庭的破裂……他在家里一直保持了鲁侍萍当年的生活环境,家具的摆设,包括生活习惯,就说明他心里一直没有忘。”①而对于后一个问题,则主要归因于“周朴园是一个由封建地主转化而成的资本家,两种不同的性格集于一身。节选的这场戏,主要刻画了他的自私和虚伪”。也就是说,周朴园和鲁侍萍相认之后之所以会“对昔日侍萍的怀念顷刻之间便化为敌视和仇恨”,②完全是由于周朴园资本家的本性使然。这样的分析,仍然没有摆脱阶级性的论调,而这种阶级性,却是贴在周朴园身上的一张政治标签。
按照曹禺本人对作品创作初衷的解释,《雷雨》是写人与命运抗争的无奈与痛苦,人在命运面前是渺小、盲目、无助的。因此,作者说“我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周朴园只是剧中八个人物的一个,或者说是弱小、可怜的人类中的一个。对于这个人物的性格,作者认为“周朴园的性格是比较容易捉摸的,他也有许多机会做戏,如喝药那一景,认鲁妈的景,以及第四幕一人感到孤独寂寞的一景,都应加一些思索(更要有思虑过的节制)才能演得深隽”,“遇事希望着妥协,缓冲,敷衍便是周朴园”,③完全没有对周朴园阶级性的认定。
直到上个摘自:学术论文模板www.808so.com
世纪七十年代,作者在谈《雷雨》创作的时候,才说“周朴园这个人可以说是坏到家了,坏到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的程度”,并且把周朴园置于阶级对立的矛盾中,“鲁大海对周朴园,怀着极端强烈的憎恨。这不只是他一个人的家仇家恨,而是阶级的仇恨”。④如果我们联想一下那个时代的复杂背景以及曹禺本人当时的特殊处境,相信大家对这样的结论会有自己的判断。而我们的一些语文教师,却仍然在按照这样的结论进行教学,把周朴园当作一个带有封建性的资产阶级的典型,认为他的所言所行都代表了他的阶级本性和阶级本能。自然地,他对鲁侍萍感情的转变,也只能是资本家罪恶本性的流露了。
其实,如果我们从心理学的视角去看周朴园的情变,则会发现,这只是普通人的一种正常的心理变化。周朴园当年爱的是年轻、漂亮的鲁侍萍,在他们分开之后,保存在周朴园心中的也一直是这样的一个形象。剧本中没有对年轻时的鲁侍萍外貌的直接描写,只有鲁妈的出场描写:
鲁妈的年纪约有四十七岁的光景,鬓发已经有点斑白,面貌白净,看上去也只有三十岁的样子。……在那秀长的睫毛,和她圆大的眸子中间,还寻得出她少年时静慧的神韵。远远地看着,依然像大家户里落魄的妇人。……她的牙齿非常整齐,笑的时候在嘴角旁露出一对深深的笑涡。
通过这些描写,我们完全可以想象30年前鲁侍萍的美貌和气质,这样一位年轻美丽聪慧可爱的少女,曾经深深地吸引了周家的大少爷──周朴园,以至于鲁侍萍成了他几十年来的美好回忆,甚至影响了他后来的婚姻。“周朴园心里是有深深的歉意,这种歉意结果害了他后来的两任妻子,他心里还是沉浸在对鲁侍萍的感情中”。⑤正因为如此,当30年后已成为鲁妈的鲁侍萍出现在周朴园眼前的时候,周朴园的感情发生了变化。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周朴园和鲁侍萍相认时的场景:
周朴园:(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
鲁侍萍:我是从前伺候过老爷的下人。
周朴园:哦,侍萍!(低声)怎么是你?
鲁侍萍: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周朴园:你——侍萍?(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鲁妈)
当眼前的鲁妈说她就是鲁侍萍的时候,周朴园的第一反应是惊疑、不信,原因就是鲁侍萍已经变老了。在这里,鲁侍萍说的这句话“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是非常值得玩味的,对此,著名学者陈思和先生在《人性的沉沦与挣扎:〈雷雨〉》一文中有非常精彩的剖析:
一个妇女已经相隔三十年,人事沧桑,做了几十年的老妈子,变成了一个老太婆了,可是在她以前的情人面前,第一个想到的是我已经老得连你也认不出来,她心疼的是我已经那么苍老,变得那么难看了,连你是我那么亲的人也认不出了,“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由此,陈思和先生得出的结论是“当年的侍萍一定是以漂亮吸引了周家大少爷的”。而鲁侍萍的心理反应,实际上也从侧面印证了周朴园此时内心的感受,那就是当青春已逝,美丽不再,曾经的感情似乎也将不复存在。所以,周朴园下意识的动作是“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鲁妈”。请注意作者在这里的用词,按照正常的逻辑,括号里的文字应该是“不觉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但是这里却用“鲁妈”代替了“侍萍”,这种有意的替换显然是为了强调“鲁侍萍”和“鲁妈”的不同,那是年轻美丽的鲁侍萍和年老色衰的鲁妈的对比,是周朴园记忆中的鲁侍萍和现实中的鲁妈的对比。周朴园努力在两者之间寻找相似点,然而巨大的反差一定给了周朴园深深的打击和强烈的刺激。在这一刻,弥漫在周朴园内心的是失望,伴随着失望而来的则是几十年来那份感情的消失。因此,当相隔30年后,出现在周朴园眼前的鲁妈不再是那个年轻、漂亮的鲁侍萍的时候,周朴园心中的感情发生了变化。从这一刻起,那个他曾经爱过的鲁侍萍就永远从他心中消失了,他再也无法保留对鲁侍萍的美好记忆了。
作品中人物身上的这种感情变化,反映了作家对现实生活中人类心理现象的深刻认识,它表明决定这种变化的是人的心理,而不是人的某种阶级属性。作家余华在短篇小说《两个人的历史》中也描写了类似的感情变化,对象则是一位“革命干部”。小说写的是发生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男主人公谭博和女主人公兰花的故事。谭博是一位少爷,兰花是家里女佣的女儿,小时候的他们经常坐在一起,敞开心扉谈论各自内心的秘密,包括梦里尿床这样令人尴尬的事情,可以说是两小无猜。此后两人渐渐长大,谭博进入学堂读书,兰花则沿续着女佣女儿的身份和工作。虽然两人走着完全不同的人生之路,但见面时仍然会谈论各自的梦和理想,彼此都把对方看作是倾吐内心情感的对象。后来,作为解放军文工团团长的谭博从部队转业之前回家探视,那时他已离家10年,在回家的路上,他也梦到兰花,但梦中的“兰花依然是少女的样子”。所以当谭博见到现实中的兰花与自己梦中的兰花──那个与10年前的兰花判若两人的时候,“此时兰花已经儿女成群,她的身材已丧失了昔日的苗条,粗壮的腰肢抹杀了她曾经有过的美丽”,谭博的感情随之发生了变化,“当他看到此刻变得十分粗壮的兰花,便不愿费舌去叙说她昔日的美丽。有关兰花的梦,在谭博那里将永远地销声匿迹”。⑥
文学就是生活,它反映了生活的本相和人性的真实。我们不能不承认感情上的变化甚至突变,是常人的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特别是当人们爱的对象是以某种“美”吸引自己的时候,那么,一旦对象身上的“美”不再存在,人们的感情也会随之发生改变。所以,当我们从心理学的视角去看周朴园的情感变化时,就更有可能把他当作“一个有血有肉,有着自己的情感、、焦虑和梦想的人来看待”⑦。从这样的角度去分析,固然忽略了周朴园身上的“阶级性”,但人物形象却会变得更有普遍性和深刻性,也因此,才使《雷雨》具有了超越时空的魅力和作为经典的价值,而这也是文学存在的真正意义。
注释:
①陈思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②《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四)教学参考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③曹禺《〈雷雨〉序》,文化生活出版社1936年版。
④曹禺《曹禺谈〈雷雨〉》,《人民戏剧》1979年第3期。
⑤陈思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⑥余华《余华短篇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版。
⑦汪政、何平《解放阅读──文学批评与语文教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叶军彪,语文教研员,现居浙江台州。责任编校:舒 坦

点赞:26185 浏览:119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