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教育以《教育诗》角度马卡连柯爱教育设计

更新时间:2024-03-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马卡连柯及其教育理论
马卡连柯(1888~1939)是前苏联优秀的革命作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在他的一生中,教育工作和文学工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马卡连柯出生在一个铁路工人的家庭,在他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毕业后就专心从事教育工作。十月革命胜利后,从1920年到1935年,他先后主持了高尔基儿童劳动教养院和捷尔任斯基公社(也是一个儿童教养院)。他从事教育工作30年,他的大胆的革新工作给苏联教育史增添了新的一页。
·关于集体和集体教育理论
集体教育是马卡连柯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教育的对象是集体,而教育工作的主要方式也是集体教育。因此,他把集体和集体教育看成是全部教育理论的首要的和关键的问题。“通过集体、在集体中和为了集体”的教育,是马卡连柯集体教育理论的核心思想。
什么是集体?马卡连柯明确的提出,真正的集体不是简单聚集起来的一群人,而是在自己的面前具有一定共同目标的那种集体。集体是有共同目的、共同劳动、共同斗争并在这一共同目的、劳动和斗争的前提下,把人们团结起来的社会有机体。他的基本原则是尽可能多的要求一个人,也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他指出,对我们所不尊重的人,不可能提出更多的要求。当我们提出更多的要求的时候,这个要求里也就包含着我们对这个人的尊重。马卡连柯认为,全部的教育过程应该是在“通过集体”、“在集体中”和“为了集体”的原则下进行。
·关于纪律和纪律教育理论
纪律教育是马卡连柯教育理论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在马卡连柯看来,纪律、纪律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集体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赖于纪律的形成、加强和提高;纪律的形成和提高,有助于集体的巩固和发展。可见,没有纪律,不进行纪律教育,要想建立集体、完善集体、顺利进行集体教育是不可能的。马卡连柯的教育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这正是马卡连柯既重视集体和集体教育,又重视纪律和纪律教育的根本原因。
·关于劳动和劳动教育理论
劳动、劳动教育是马卡连柯教育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教育实践的重要内容,马卡连柯认为劳动是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教育内容中不能没有劳动的成分,现在我们可以将劳动一词替换为实践或者实习,而马卡连柯的劳动又不单纯是我们现在的实习环节,因为他所从事的教育实践是对问题少年的教育其劳动实践内容的比重要大一些,马卡连柯在总结自己的经验时认为在一所学校或像公社那样的特殊教育机构里,学生既是参加生产劳动,也要进行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训练学生的生产技术和劳动本领,并提高思想政治水平;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提高认识能力和工作能力,并形成科学的世界观。这样,学生既有广博的知识,又有较高的思想和道德品质修养,也有生产技能和生活能力,可以说,已达到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结合。
马卡连柯对特殊教育的贡献在《教育诗》中的体现
马卡连柯用它一生去实践的“爱”。在马卡连柯看来什么使他对学童们的爱?是不抛弃不放弃不歧视的爱,不抛弃是谢苗相信世界上没有不能教育好的孩子,只是方法不够得当,谢苗用它的全部精力投入到了对学童们的教育上去了,《教育诗》虽然是大篇幅在讲孩子们是怎么样一点一点的从无到有的在建设第一、第二教养院,在不断地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并且是一直在好转中,并不断地好起来。马卡连柯只是在教养院生活的片段中说一些孩子们的教育改善情况,穿插一些孩子们的思想改善状况,从无到有的集体的建立,到后来的只有集体和第一位的就是集体,最后教养院就成了集体的代名词,这是谢苗的一种创造,他让全体的孩子们感到了教养院这个集体的重要性,这种营造力我想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在一个有着充分无产阶级教育理念指引下才有的结果。特定的历史条件是当时的物资十分的匮乏,马卡连柯和他的教养院面对的最主要的斗争就是食品的供应不足和营房的破旧改造,到1923年搬进第二教养院的时候他们的情况才有所改观,在源于:毕业论文www.808so.com
食物上不再很匮乏,还添置了不少的东西。
但是在教养院成立之初。那个艰难的场景是很难现象的,所以有时候特殊教育有时是需要些“色彩”的,我说这个色彩你们可能是知道的,就是打人(或者说是惩罚),虽然惩罚人是不对的,但是有些时候是必要的,如果能用文明方式能解决的,我们就不能用惩罚的方法,在特定的情况下,马卡连柯第一次打了人,打人不是他的目的,目的是要产生一种力量,从人性的最底层去发掘人性的弱点,就是威慑力,我讲的威慑力不是贬义的镇压,而是一种在教育层面上的引导,循循善诱,教养院来的第一批六个学童,来之前在社会上就是劣迹斑斑,谢苗用了常人的办法,打了扎陀罗夫(其中一个犯错的学童),他的这一“威慑”反而起了作用,让学童们暂且听话起来,最起码不在胡闹了,并且也让他们认识到了,一些社会规则,社会是有规则的,不是他们想怎么胡来就怎么胡来的,看到后来孩子们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并且还表现出了纯真、善良和可爱。也打消了马卡连柯的一些顾虑和担心。
安东·谢苗洛维奇·马卡连柯在当时吃饱饭都很困难的情形之下,还能很好的组织学童和教育这些孩子们,我想还有很大的一点是,安东·谢苗洛维奇充分利用了物资困乏这个最大的现实情况,在最基本的温饱都不能解决的情形下,马卡连柯很好的利用了这一现实矛盾,先让孩子们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物资,以此来增加集体凝聚力,我想是充分的利用了矛盾的观点,他抓住了主要矛盾,并很好的加以运用。在组建教养院之时,在外人看来能不能教育好这些流浪儿童,和怎样马上教育好他们才是主要矛盾,我想谢苗也是这么认为的,但是,实际的情况是孩子们来了,基本的吃、穿、住就是一个让人头痛的事情,于是谢苗就很好地利用了这个“不利因素”,先教育孩子们珍惜教养院的物资,如食物等,让学童们认识到教养院的东西就是他们自己的东西,偷窃教养院的东西就是在偷自己的东西,起先学童们并不这么认为,而是认为教养院只是马卡连柯院长一个人的教养院,而不是全体学童的教养院。在谢苗带领学童们亲身经历,去各个能拿到物资的政府部门去批条子,五普特、十普特的一点点争取,让学童们深深地知道,他们的院长是怎样的不容易来照顾他们。这样一点一滴的引导和感动他们,让他们珍惜这个集体。我想这是谢苗的智慧,是他洞察一切的智慧,是一种心灵深处的爱的体现。《教育诗》中关于马卡连柯的劳动教育实践
为什么要采取劳动教育这样的形式,我想这也是谢苗的一番苦心,和他跟当时的实际相联系的结果,在物资困乏的战后年代,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未尝不是一个好办法。当时采取劳动教育的方式是非常可行的,几乎所有的学童都是受很少的学校教育,他们大多没有什么技能,如果加以简单的训练,从简单的轻体力劳动开始是完全可行的,谢苗就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从劳动加教育开始,劳动先让学童们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然后再贯穿一些其他的教育,如技能教育、课堂知识教育等。这样的方式也是很切合对于问题儿童的实际情况,孩子们之所以来到教养院,而不是社会大众认可的他们该去的其他地方,是有着特殊原因的,那么,对于特殊的人怎样很快并能切合实际的教育,先从本能开始切入是很恰当的,是从脑体结合的角度来认为的,作者认为是通过劳动来教育是很恰当的切入点。就像现在的中国对工读学校和少管所的少年教育也还是从劳动入手,因为还没有比这个能更好的切入点进去,这些孩子为什么不学好,是他们在该学习的年龄没法好好学进去知识,在教室和书本面前坐不住、看不进去书。那么,他们怎么办?只能游手好闲,做些本不该去做的事情,这样就得不到社会的认同,与社会规则背道而驰,就会被社会所不能接纳,就进了特殊群体的圈子。对他们怎么教育,半工半读,从基本劳动入手,慢慢引导一些文化知识方面的教育,让他们感到在劳动的时候,缺少知识有时侯是件难事,那么,他们就会去主动求知,慢慢地来,这些孩子慢慢就会走到社会正常的轨道上来,这样就又能回归社会了,这样,对于特殊少年的教育就成功了一个案例。所以,回过头来,劳动教育在特殊群体中的运用是能起到很好作用的一件事情。我想这应该是马卡连柯的一个首创吧!同时这也是马卡连柯充满爱的教育的体现。
马卡连柯的教育理念对公民素质教育的指导意义
从公民素质教育思想联系来看,马卡连柯的工读教育思想或者称其为特殊教育的教育思源于:毕业论文www.808so.com
想,马卡连柯还是一个创造,马卡连柯的教育最终目的是把学童们教育成社会认可的有用人才,对于这一点马卡连柯做到了。他对于学童们,首先是进行集体理念教育,让孩子们充分感受集体的重要性,让孩子们从社会的对立面先回归教养院这个小集体,再慢慢回归社会这个大集体,从《教育诗》的内容中我们看到,马卡连柯就是这样一步一步的对学童们进行集体和集体主义的教育。其次是纪律教育,孩子们认同了教养院这个集体是他们自己的集体的同时,是不是生活在这个集体中的所有人都应该遵守纪律呢?答案是肯定的,如果光有集体没有纪律这个集体也不能称之为集体,所以在接下来对学童们的教育时,马卡连柯将学童们引导向纪律规范,让他们从最基本的纪律开始认同,在这一纪律教育的实践中马卡连柯做了不少的实践,结果是,他成功了。这一纪律教育的成功还少不了一个劳动教育的因素,有了集体,有了纪律,怎样将二者很好的结合起来,这是需要艺术的,马卡连柯做到了,通过劳动,劳动可以是集体劳动也可以是单个劳动,劳动是有纪律的,通过把这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马卡连柯在劳动教育中贯穿集体意识、纪律规范使三者很好的结合。让学童们慢慢地融入集体,遵守纪律,热爱劳动,最终达到公民基本素质教育的目的,将学童们教育成合格的公民,再次回归社会。
(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点赞:32533 浏览:147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