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高职高职数学与工程测量结合典型案例

更新时间:2024-04-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数学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十分广泛,通过调研整理,得到二者结合应用的几个典型案例,这些案例为数学教师提供了教学素材,也充分体现了数学基础课要结合专业、加强应用的教育教学改革理念。
【关键词】数学与工程测量专业结合解三角形行列式正态分布
1006-9682(2012)09-0026-02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的是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程,既要提高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更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要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对数学教师来说,寻找和收集好的教学案例是关键,这些案例一部分来源于生活实践,另一部分来源于各个专业,如果能够从专业问题中提取和加工出合适的数学案例,然后融入到数学教学中去,则一方面可使数学课更加丰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促使学生从数学角度分析和解决专业问题,有助于专业课的后续学习。
工程测量在数学和物理学的基础上,应用测绘科学的技术和方法,为各类工程建设提供了测量保障。数学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后,才能较好地掌握工程测量的理论和技术。本文旨在研究高职数学在工程测量专业中的应用,通过与工程测量专业课教师沟通交流,并查阅大量的专业书籍,从中提取、加工和整理出一些典型案例。这些典型案例为数学教师积累了教学素材,同时也充分体现了高职数学基础课要结合专业、加强应用的教育教学改革理念。现将高职数学与工程测量专业结合的几个典型案例加以介绍。

一、悬高测量中的解三角形计算

实际测量时,一般通过设置棱镜,使用全站仪的相应功能,可以直接测量出待测物的角度、距离和坐标。悬高测量是针对不能设置棱镜的目标高度(如高压输电线、桥架等)的测量。如图1所示,在对一高压输电线的悬挂高度进行测量时,不能将棱镜置于高压线上,此时只需将棱镜架设于目标点所在铅垂线上的任一点,然后进行悬高测量。
测量时,利用全站仪可得到图2中的相关数据,包括:棱镜高h1、棱镜垂直角 、待测物体垂直角 、棱镜距离S,要求待测物高度h。
图1悬高测量高压线情景图 图2计算待测物高度示意图
如图2,待测物高度h=h1+h2,而在△ABC中,易知∠CAB
= - ,∠ACB= ,AB=S,BC=h2,则根据正弦定理可
得 ,从中求出h2,进而用h1+h2算出待测物
高度h。
本案例主要运用了数学中解三角形部分的正弦定理,数学教师在给工程测量专业学生介绍正弦定理时,可通过本案例引入内
容,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分析已知条件和待求对象,自然地导出正弦定理,最终成功地解决案例问题,使学生体会数学在专业学习中的作用和价值。

二、面积测量中的行列式计算

在土地规划中经常要用到面积测量,通常先测量该区域各个顶点的坐标,然后计算各顶点围成的闭合图形的面积。如图3所示,根据已测量得出的Pi(i=1,2,…,5)各点的坐标,计算闭合图形的面积S。
分析:将多边形划分为若干三角形,则多边形的面积是这几个三角形的面积之和,于是该问题的关键在于:已知三角形三个顶点的坐标,如何求三角形的面积?这个问题运用数学中行列式的知识很容易解决。
假设三角形三个顶点坐标分别为(x1,y1)、(x2,y2)和(x3,y3),由行列式的知识[3]可知该三角形面积为:
据此算出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最终累加得到凸多边形的面积。
数学教师在讲授行列式的内容时,针对工程测量专业学生,可将“面积测量”作为案例,引导学生通过行列式计算求出待测区域面积,从而充分体现数学基础性、工具性和服务性的特点。

三、测量中偶然误差的概率特性

偶然误差是由无数偶然因素影响所致,然而,反映在个别事物上的偶然性,在大量同类事物的统计分析中却呈现出一定的统计规律性,下面通过测量实例来说明。
某测区,在相同测量条件下,独立地观测了817个三角形的全部内角,由 (i=1,2,…,817)算得各三角形的闭合差,[4]这些闭合差都是偶然因素所至,故为偶然误差。它们的数值分布情况列于表1中。
为了对偶然误差的分布情况有个更直观的了解,可以画出直方图,见图4,其中横轴代表各误差区间,纵轴为相应区间的频率除以区间间隔 (此处取 ),则图中每一长方形面积即为误差出现于该区间的频率,长方形面积之和等于1,长方形的高表示相应区间的误差分布密度。
实际上,误差的取值是连续的,设想当误差个数无限增多,所取区间间隔无限小,则图4中各长方形上底的极限将形成一条连续曲线,从数学角度观察,可知极限为正态分布曲线。结合正态分布的性质,用概率术语将偶然误差的规律性阐述如下:①在一定的测量条件下,超出一定限值的误差出现的概率为零;②绝对值小的误差比绝对值大的误差出现的概率大;③绝对值相等的正负误差出现的概率相同。
这就是偶然误差的三个概率特性,可简要概括为:界限性、聚中性及对称性,它们充分揭示了表面上似乎并无规律性的偶然误差的内在规律。数学教师在讲授正态分布时,如果以此作为教学案例,则能很好地帮助工程测量专业学生从数学角度分析和处理问题,并从中发现偶然误差的本质规律,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通过以上案例可以发现,数学是工程测量专业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支撑,它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专业知识,并进行相关的运算和数据处理。以上仅选取了二者结合应用的几个典型案例,事实上数学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全微分在误差传播定律中的应用”[5]、“矩阵计算、回归分析在测量数据处理中的应用”等。对数学教师而言,应该注重与专业课的结合,加强对专业案例的挖掘与整理,在课堂上更多地采用案例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实现数学基础课为专业服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测量学》编写组.测量学[M].北京:测绘出版社,1989
2 崔有祯、辛星.地形测量[M].北京:测绘出版社,2010
3 同济大学数学系.线性代数(第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学位论文参考文献格式{#GetFullDomain}
出版社,2007
4 辛星.测量数据处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5 孙菲.高等数学与工程测量技术结合应用的典型实例[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17):49

点赞:5767 浏览:16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