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汉英《小留学生》中汉英语码转换顺应

更新时间:2024-01-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语码转换是指言语者在同一段话或语篇中同时使用两种或更多语言的现象,它在语言接触的使用中非常普遍。本文主要从Jef Verchueren的顺应理论和语用学角度来分析电视剧《小留学生》中的汉英语码转换现象。分析发现此剧中语码转换分别体现了对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的顺应。这项研究揭示了现代生活对人们日常英语交流的渗透,作者希望通过这次研究,提高人们对语码转换的现象的理解,并实现更好的沟通。
[关键词]语码转换 顺应理论 语用功能
[]A[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8-0036-02
语码转换现象大致从上个世纪50年代受到关注,Haugen
(1956)首先提出“语码转换”的概念,并把语码转换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引入语言学研究领域,奠定了语言接触理论的框架。汉英语码转换的现象常在口头交际、电影、歌曲、课堂等口语语篇以及报刊、小说等书面语篇上出现。本文所选语料《小留学生》是以近年来出国留学热潮为背景,描写一群中国大陆青少年留学加拿大,在异国文化冲击下的人生经历的电视剧。《小留学生》中的大量台词和对话是以中英文的形式出现,这将为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语码转换的语用功能提供很好的材料。

一、语码转换和顺应理论

语码是指人们用于交际的任何符号系统,可以是一种语言,也可以是一种方言、语体或语类(Wardhaugh,1998:86)。
语码转换是指说话者在同一段话或语篇中同时使用两种或更多种语言的现象。(黄国文,2001:274)近几十年来,语言学家们从各种角度对语码转换进行研究:一是从语言学角度;二是从社会语言学角度;三是从认知心理角度;四是从会话分析角度;五是从语用学角度。Verschueren(1999)认为,语用学的目的在于探索语言使用的复杂性,对于语码转换的研究也应该从多元的角度分析,比如从语言本身、认知、社会因素和文化交际等方面。因此语用学角度下的语言转换研究也被视为是最具解释力和全面的一种研究方法。
Jef Versehueren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语言顺应论(linguistic adaptation)。Verchueren认为语言的摘自:毕业论文提纲格式www.808so.com
使用是语言使用者在内部或外部原因的基础上,不断做出语言选择的过程。我们能够进行语言选择是因为自然语言的三个特征: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这三个特征构建了整个顺应理论的框架。于国栋根据Verchueren的顺应理论提出了汉英语码转换的顺应模型(Adaptation Model)。他认为,“语码转换是交际者实现顺应,从而最终实现自己的交际意图的一种交际策略。汉英语码转换是出于交际者对于语言现实(linguistic reality)、社会规约(social conventions)和心理动机(mentalmotivations)的顺应。”(于国栋,2001:5)对语言现实的顺应是指语言使用者为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而进行的语言选择;对社会规约的顺应是指对风俗、文化和社会行为方式的遵从;对心理动机的顺应是指对交际者心理动机的顺应。
本文将对电视剧《小留学生》中出现的汉英语码转换台词进行分析,引用具体典型的实例来说明在此剧中出现的语码转换符合了对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的顺应。

二、电视剧《小留学生》中语码转换的语用顺应分析

(一)对语言现实的顺应

当某个概念只存在于一种语言,而不存在另一种语言时,交流的过程中就可能发生语码转换或借来的现象。在语码转换的过程中,语言使用者用另一种语言来弥补一种语言的空缺,从而有效地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
例1:刘莼:嗨,熊立,你这是路过找我们玩还是去参加party啊?
例2:裘知文:我以前在加拿大的交通指南上看过,那个地方叫Grenhurst,来加拿大的中国人都要去看一看的。
例3:房产经纪人:这是渥太华最豪华的富人区,后边两个block有渥太华最大的shopping mall,学校呢,这里有一个public school和一个privacy school,生活非常方便和舒适。
一些英语国家引入的概念更能清楚准确地表达说话者意图时,也会出现汉英语码转换。“party”“block”“shopping
mall”“public school”“privacy school”都是外来词汇,而现在这些词被年轻人广泛地接受,即使不用翻译成汉语也可直接用来交流,不仅增加了时尚感,也体现了说话者通过语码转换来顺应这些舶来的概念。“Grenhurst”是加拿大渥太华区域的一个地名,此时剧中人物正好看到此路牌,如果用汉语音译过来,不仅繁复而且发音不准确,因此说话人转用语码转换,直接用英文来说,不仅达到交际目的也保留了其原汁原味的效果。

(二)对社会规约的顺应

对社会规约的顺应是指交际者由于对某个特定社会的文化、习俗和行为规约等的考虑和尊重做出的语码转换或语言变体。
例4:刘莼:I guess so, but we he just met.
Tommy:I actually heard a Chinese saying, what is “一见钟情”。
刘莼:It’s not“一见钟情”, it should be “一见如故”。
Tommy是加拿大男孩,在表达自己的情感时简单又直接,他选择用中国的成语“一见钟情”来向刘莼表白,一是因为刘莼来自中国,他想用刘莼所熟悉的母语来感动她,二是这句话是最直接最能诠释他对于刘莼感情的表达。而对于中国人,表达感情较细腻委婉,即使拒绝别人也希望不要伤害到别人,所以刘莼也用一句中国成语“一见如故”来回应,想告诉Tommy自己对他的这种感情只停留在朋友阶段。

(三)对心理动机的顺应

对心理动机的顺应是指说话者在口头交际中使用语码转换的动机和意图。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制造幽默。幽默的语气能活跃气氛,并迎合了观众追求愉快轻松的心理。例5:剧中大家在讨论如何提高口语的方法,熊立说记住口诀在加拿大生活不难。
熊立:点头yes,摇头no,来是come,去是go,谢谢你三块肉(thank you),人来了要说hi,人走了要说bye,早餐要吃七十(cheese),上公共汽车要叫八十(bus),口渴了要喝九十(juice),见了帅哥你就要说cool,见了靓女就要说hot hot hot。
这里的“y源于:论文格式字体要求www.808so.com
es”“no”“come”“go”等插入汉语表达中,不仅显示出年轻人追求简洁的语言特征,又具有一定的押韵感。“七十”“八十”“九十”分别是“cheese”“bus”“juice”的中国化的音译发音,很能代表国人学习英语时喜爱用中式发音的一种特点,人物语言配上人物夸张发音的效果,令观众看后忍俊不禁。
2.缓和语气。恰当使用语码转换可以缓和语气和氛围。
例6:温小小:你让他把这两个成语写下来,看他能对几个字。
刘莼:对,让他写,让他写。
熊立:你说什么呢!
熊立文:Hey,let’s go to class now, and no Chinese in the school property.
三人齐声:不会吧,裘之文,别这么正经行吗?
“在学校不要说汉语”是他们所在学校的老师经常说的一句话。裘之文和其他三人均是同龄人,如果用汉语说这句未免有命令的口吻,语气过于强硬。可是他又想劝说三人停止打闹,并尽快适应全英文交流的语境,所以他选择用英语来表达,语气较为缓和,使大家更能接受。
三、结论
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速和英语的普遍使用,语码转换已经成为语言交流中的普遍现象,作者希望通过这次研究,能揭示现代生活中外国文化和英语对国人日常交流的渗透和影响,增进人们对语码转换现象的认识和了解。另外,影视剧的编者在撰写台词的时候也应该把语码转换这一语言现象考虑进去,以实现电影台词的语言多元化,让观众能理解并享受中英语码转换的魅力。
【参考文献】
Wardhaugh R.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M].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1998:86.
黄国文.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国教育出版社,2001:274.
[3]Verschueren,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London and New York:Arnold,1999:48-187.
[4]于国栋.语码转换研究的顺应性模式[J].当代语言学,2004,6(1).
[5]于国栋.英汉语码转换的语用学研究[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

点赞:6969 浏览:2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