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弗洛伊德在世之孤独,自由之选择—弗洛伊德人格结构论述

更新时间:2024-03-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萨特认为作为独立个体的人类孤独地生存于人世中,人的生存本质是荒诞性的存在。但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在人生的困境面前,必须进行自由之选择。本文试从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出发,引出在人生选择面前,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的重要性。
关键字:萨特生存本质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

一、人的生存本质

我们作为独立的个体,在这片苍茫的大地上生存,必定是孤独的存在。没有人真正理解我们的所思所想。多年以前,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将这一生存本质抛在人们面前,虚无而又真实,残酷而又温情。
我们每个人都是偶然性的存在,无论是显赫的家境还是贫困的出身都不会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无所谓因果,人的生存本质就是一种荒谬性的存在。
因此,当我们披着自己不中意的皮囊,拖着家庭贫困的尾巴,踽踽独行于苍茫人世中时,迎面走来一个人,他在精神和气质上仿佛与我们相和,空气中都弥漫着他的味道,我们孤独的内心荡起层层涟漪,一种强烈地想要了解对方的愿望油然而生。我们小心翼翼,步履维艰,试图揭开彼此神秘的面纱。岂知对方或心如止水,或淡定如茶,你怅然若失,或默默等待,或孤独前行。你们的步调始终不一致,当他终于奋起赶超之时,你或停于原点,或已奔向终点。原来最可悲之处不是你不愿意进入我的世界,而是当你终于愿意进入我的世界,我已悄然离去。
命运的墙如鬼魂般横亘在你我面前,胆小之人绕墙而行,谨慎之人推墙慢慢前行,先锋者们则撞墙而行。无论如何,这面墙始终在你前方,等着孤独的个体做出各种挣扎。围墙里的人想冲出去,围墙外的人想挤进去,但想与不想之间,始终竖立着命运这道坚不可摧的高墙。
我们虽天生孤独,但却具有主观能动性,在高墙面前,我们必须采取实际行动,即使泪水涟涟,即使遍体鳞伤,我们也不能逃避,不能绝望。当我们的双腿离开坚实的土地,飘扬在半空中,生命之轻使人们丧失了责任感,没有了存在感。于是,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面前,我们必须努力站稳脚跟,辨别方向,勇敢地选择前行的道路,只有选择,才能摆脱生命的虚无,渐渐远离孤独。

二、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当我们进行自由之选择时,虚无,空虚,荒诞感又会充斥左右,这时,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就发挥了其魅力之所在。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首先是“本我”:
“本我包括生的本能和各种。食欲、性欲、攻击欲、依赖欲等都属于本我。本我按照快乐原则行事,是在幼稚和未成熟状态下所采取的行动原则。”当我们在进行自由之选择时,如果仅仅依顺于内心的,而不考虑客观因素或他人的感受,就会显得自私、任性而浅薄。
人是自由的,自己决定自己,自己创造自己,自己对自己负责。但在进行人生选择时,总不免为发生打破心理平静的内在或外部事件,尤其是意识到自己存在不为社会容纳的性冲动、攻击性、憎恶、怨恨等危险性,从而感到焦虑不安。
在你面前,一边是单调乏味却对你呵护百至的丈夫,一面是风情万种却要将你拉入地狱的情人,你的内心是火一般的煎熬,道德和的天平左右摇摆,最终,战胜了道德,你被本我的快乐原则所支配。尽管如此,本我并非十足的恶人,在适当的场合,本我可以给人们带来满足感,并提供了精神上的源泉。如果本我受到过分压制,人就会变得死气沉沉"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庸之道强调理性和情感的合

一、过分张扬本我或过分压抑本我都不能成就"至诚、至善、至仁、至真"[3]的人性。

其次是“自我”:
鉴于此,“中间一层自我就从本我中分化出来,这是受现实陶冶而渐识时务的一部分。自我根据周围环境的实际条件来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它按照现实原则行动,压抑本我的非理性冲动,同时又让本我的部分能量得到释放,既要获得满足,又要避免痛苦。”[4]
因此,当我们在进行源于:论文网站www.808so.com
自由选择之时,为了对抗本我的以及超我的威胁,自我就会为恢复心理平衡而努力,由此,产生一系列防御机制,试图降低焦虑的因子。
例如,当我们考试失败之时,内心充满委屈和愤怒,为自己奋斗多时的成果感到茫然。为了抵消内心的痛苦和不安,我们就会将自己无意识里产生的攻击和冲动归咎于别人,我们会抱怨老师出题太难或考试时周围同学影响自我的发挥。药家鑫在伏法前希望捐出眼膜普遍被称之为人之将死,其行也善,其实这是一种赎罪行为。在他犯了滔天大罪后,感到不可名状的恐惧,即使死刑也不能洗去他的罪孽。而在做出这赎罪行为之后,他的心理也许能获得片刻的平静。
而做梦更是具有满足心理愿望和防御焦虑的机能。梦是通向无意识的捷径,"如同通过我们的感觉器官认识的外界是不完整的一样,意识所传达的无意识信息也是不完整的。无论是正常人还是病人,都会在梦中表露出内心被压抑的内容。"[5]梦本身就是被压抑内容的表现。当我们在白天的日常活动中感受到压力、不安与痛苦,在梦中多半会以释放的形式呈现出来。也许我们会梦到被人追杀,我们翻山越岭,或飞腾于高空,或漂浮于大海。途中,我们也许会回到记忆中的童年,儿时的场景若隐若现,但我们始终摆脱不了身后的人影。那个人影或是我们的至亲,朋友,上司,恋人,这意味着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以无形的压力潜入我们的意识中来,让我们大脑中藏于海中的冰山在梦中浮出海面。甚至,这个人影可能正是我们自己,是我们自己给自己压力,而我们却不得而知。梦也是实现愿望和化解未得到满足的的一种很好的途径:在梦中,我们可能会与去世多年的亲人相遇,与他们倾心交谈,甚至在梦中了解他们生前我们不可知的生活趣事。我们将悲伤、喜悦、痛苦倾之于中,梦醒时分,焦虑也一扫而空。
最后是“超我”:
但是,想要达到"至诚、至善、至仁、至真"[6]的人性,光靠自我的调节固然不行,作为人格结构中的"超我"就付浮出了水面。“超我由完美原则支配,属于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分,它代表的是理想而不是现实,要求的是完美而不是实际。”[8]有了超我的存在,人在做出选择之时才不会做出违反社会公德的事情。
电影《阿甘正传》中,阿甘虽然天生弱智,但在善良的母亲的引导下,他坚守着超我的人生价值观,他无视世俗的歧视,保持做人的基本良知,他乐观、积极,将他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他坚信“奇迹每天都会发生”“我们不需要多余的钱,多余的钱是用来炫耀的""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会尝到哪种滋味。”[7]当阿甘以傻子的姿态面对芸芸众生时,其超我的人生价值观真实地感动着你我。当阿甘以傻子的姿态面对芸芸众生时,其超我的人生价值观真实地感动着你我。但若母亲的教育方式不合理,或对孩子要求过高,孩子人格结构中的"超我"就会异化,变得残忍而具有侵略性。母亲苛刻的要求,使得孩子因达不到要求而变得自卑、忧郁,充满自责。父母作为严厉的批判者长久地存活于他们心中。他们一方面渴求完美,一方面又提心吊胆地生活,他们强迫自己做能力范围以外的事情,结果却往往事与愿违。“超我有帮助自我的机能,有帮助评价和调节本我的机能,如果超我敌视自我,就会形成抑郁的人格。”[8]一位就读于一流大学的女大学生在别人羡慕的眼光中却常常忧心忡忡。她为自己不美丽的容貌而自卑,她始终不相信自己能名列前茅,她性格忧郁脆弱,很容易伤心和哭泣。残酷的"超我"使她的自我受虐,在心灵深处缺乏安全感。

三、在世之孤独,自由之选择:

当我们将双腿踩实到这片土地上之时,就不得不面对在世的孤独感,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与外界依存着又分离着。人生重在选择,当我们进行自由之选择时,要把握好本我、自我、超我三方面的度,不多不少,不偏不倚,执其两端,取其中。
虽然,最终我们也不能摆脱与生俱来的孤独感,但至少,我们曾为之努力过,此生,再无遗憾。
参考文献:
[4][8]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 商务印书馆 〔M〕1984年版
[3][6]子思《中庸》齐鲁书社〔M〕 2009年版
[5]弗洛伊德 《梦的解析》上海三联书店 〔M〕2008年版
[7]《阿甘正传》1995年

点赞:8282 浏览:24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