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述无形资产无形资产评估中折现率测算理由

更新时间:2024-03-2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无形资产评估是科技体制革新和市场经济进展的需要,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改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重要环节。现阶段无形资产评估的主要策略有市场法、成本法和收益法三种。其中,合理确定折现率是收益法在无形资产评估中得以恰当运用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也是难点和障碍之一。折现率的微小差别,可能会给评估结果带来数以万计甚至数以亿计的差别。由此,应当重视无形资产折现率的策略的选择和运用,以进一步提升无形资产的评估质量。本论文立足于无形资产评估收益法中折现率的选取不足,总共分为七个章节。首先介绍了本论文的主要探讨不足,并对目前国内外探讨历史、近况及进展走势进行了综述;其次介绍了无形资产评估的相关论述,包括无形资产的基本概念及特点、无形资产评估的涵义与作用、无形资产评估的假设前提与论述依据以及无形资产评估的三个主要策略:市场法、成本法和收益法,以而引出下一章对折现率的讨论;再次,本论文介绍了无形资产评估中折现率的界定,文章以折现率的基本概念和确定原则出发进行论述,探讨了确定折现率时需考虑的几个因素,以及无形资产评估中折现率的测算,本论文对折现率的计算策略分为两类进行总结归纳,详细论述了具体经济参数的选取策略,并针对现阶段折现率的选择不足提出了一些见解;最后为不同条件下折现率的选取不足,影响无形资产评估的因素很多,这些因素对折现率的选取策略也提出了要求,并以一项专利技术的评估历程为例,详细说明了如何在无形资产评估实务中进行折现率等经济参数的选取。其中,无形资产评估中折现率的界定与测算为本论文的核心章节。本论文致力于为我国无形资产评估特别是折现率的选取不足提供一定的论述依据,‘对评估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关键词:无形资产论文无形资产评估论文折现率论文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论文
本论文由www.808so.com摘要4-5
ABSTRACT5-10
第一章 前言10-15
1.1 主要探讨不足10-11
1.1.1 探讨背景10
1.1.2 探讨目的10
1.1.3 探讨作用10-11
1.2 国内外探讨历史、近况及进展走势11-14
1.2.1 国内外探讨历史及近况11-14
1.2.2 进展走势14
1.3 国内外探讨成果的评述14-15
第二章 无形资产评估相关论述15-33
2.1 无形资产的基本概念及特点15-20
2.1.1 无形资产的基本概念15-19
2.1.2 无形资产的特点19-20
2.1.3 无形资产在企业价值创造中的作用20
2.2 无形资产评估的涵义与作用20-22
2.2.1 无形资产评估的涵义20-21
2.2.2 无形资产评估的作用21-22
2.3 无形资产评估的假设前提与论述依据22-27
2.3.1 无形资产评估的假设前提22-24
2.3.2 无形资产评估的论述依据24-27
2.4 无形资产评估的主要策略27-33
2.4.1 市场法27-28
2.4.2 成本法28-30
2.4.3 收益法30-33
第三章 无形资产评估中折现率的界定33-36
3.1 折现率的基本概念33
3.2 折现率的确定原则33-34
3.2.1 折现率必须高于无风险酬劳率33
3.2.2 折现率应体现投资回报率33-34
3.2.3 折现率要考虑通货膨胀因素34
3.2.4 折现率与所选收益额的计算口径相匹配34
3.2.5 折现率要能够体现资产的收益风险34
3.3 确定折现率时需考虑的因素34-36
3.3.1 考虑将静态浅析与动态浅析结合34
3.3.2 考虑将因素浅析与模型浅析结合34
3.3.3 考虑将定性浅析与定量浅析结合34-36
第四章 无形资产评估中折现率的测算36-45
4.1 近似计算策略36-38
4.1.1 资产的市场利率36
4.1.2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法36
4.1.3 借款利率36-37
4.1.4 风险累加法37
4.1.5 行业平均资产收益率法37-38
4.1.6 资金利润率法38
4.2 精确计算策略38-45
4.2.1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38-41
4.2.2 套利定价模型41-43
4.2.3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模型43-45
第五章 不同评估条件下折现率的选择45-48
5.1 影响折现率选取的主要因素45
5.1.1 考虑企业与被评估资产的实际情况45
5.1.2 考虑不同的评估目的45
5.2 选取折现率时有着的不足45-46
5.3 解决的对策46-48
第六章 案例浅析48-51
6.1 委托单位概况48
6.2 评估目的、范围和资产情况48
6.3 评估基准日期48
6.4 评估依据48
6.5 评估策略48
6.6 评估历程48-51
6.6.1 预测期的确定48
6.6.2 折现率的选取48-49
6.6.3 收益的预测49-50
6.6.4 评估值的确定50-51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51-52
7.1 结论51
7.2 展望51-52
参考文献52-5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57-58
致谢58
WWw.808so.com 808论文查重

点赞:21997 浏览:96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