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学改革培育革新型人才 性教学革新 大纲

更新时间:2024-02-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 开展研究性教学是转变大学生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科研与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研究性教学的实施需要在教育理念、师生关系、教学形式、课内课外关系、学习方法和模式等五个方面实现转变。为此,要构建寓教于研的课程体系,要建设研究性教学的服务和保障体系,要建立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体系,要建立和完善研究性教学的激励机制和长效机制,要完善教师在职培训和行业锻炼制度,要研究借鉴、总结推广研究性教学的经验和典型。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改革;五个转变;实践探索
: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10-0049-03
培育创新型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科学发展的时代要求。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大力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是高校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2010年7月,温家宝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注重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的要求。教学方式方法虽是教学的具体环节,但体现和实践着教育的思想和理念,是实现教学目的的基本途径,因而在教学改革中显得特别重要。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在进行研究性教学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一系列教改成果。尽管研究性教学组织实施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本质上都是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索性和实践性。研究性教学的推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建立研究性教育体系,建立寓教于研的教学平台,包括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体系的建设、教学组织的方式方法、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学条件的保障、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和改革。

一、研究性教学改革的内涵及意义

研究性教学是对应于传统的以单向传承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提出的,包括教师的研究性教学和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研究性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的,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经验和知识积累为基础,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在研讨中积累知识和培养能力,锻炼创新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
首先,研究性教学有利于满足社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高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不能再照搬西方中世纪大学的那种理想的发展模式。长期以来,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模式化的倾向,片面强调传授高深的专业知识,从而培养出缺乏个性、无特长的“统一产品”。这种缺乏特色的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十分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成长,难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与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的需求相脱节。
其次,研究性教学改革有利于人才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将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启发式、问题导向式教学,可以使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得到提高。研究性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把思维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目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通过大学教育,学生个性得到发展和张扬,既有广阔的知识面和一定的专业知识,又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独立性和创造力。推进研究性教学,尊重师生的教学自由和学习自由,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师生得到共同发展和成长。
第三,研究性教学改革有利于促进高校提高教学质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推行研究性教学,既是国家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也是高校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需要。教学是中心,教学在高校中占据中心地位。但在高校整体运行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特别是科研任务较重的教师,往往把教学放在从属的地位,以致于高校把教授上讲台这个天经地义的事情变成必须完成的硬性指标加以实施。研究性教学改革要求教师把研究的方法、思维和学科前沿最新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对教师而言,开展研究性教学培养创新人才既可以实现教师的人生价值,又可对学科规律进一步再认识,发挥科学研究的价值并从和学生的互动中得到启迪甚至灵感;对学生而言,可以培养研究意识和能力、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方式方法,了解学科前沿动态,从而激发学习和研究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研究性教学可以促进教研结合、教研发展和教学相长,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二、研究性教学改革需要实现五个转变

长期以来,为提高教学质量,提高竞争力,高校都在不断加大自身改革和发展的力度。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性乃至具体思路和做法也多为人们所认识,但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深蒂固,成为阻碍教学质量提升、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顽疾,改革成效一直不尽人意。有立必有破,在推进研究性教学改革中应该着力处理好以下五个方面的转变。
1.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
在教育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突出地强调了人才培养的观念更新,进一步突出以人为本培养人才、特别是提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观念。创造性人才的脱颖而出往往有赖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有赖于高水平大学的特色教育。因此,高校要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在人才培养模式、教育体制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全面实现观念转变。研究性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把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能力,自主地探索和研究问题,从而培养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可以说,没有教育教学理念的变革,教学模式就不可能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2.师生关系的转变
研究性教学,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研究为主线,师生之间是一种教学相长、与平等的新型关系。学生要从被动学习者转变为探索和研究式的自主学习者; 教师不只是传授知识,要以学生为中心,设计“问题”、提供学习建议,启发、激励和引导学生,由知识的输出者和课堂的主宰者转变成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开展研究性教学需要教师与学生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如何引导和启发学生,如何转变大学生的学习方式,需要广大教师认中专生毕业论文www.808so.com
真研究,不断探索;同时,教师既要营造平等的师生环境、的学术环境,又要坚持原则,严谨治学。3.教学形式的转变
教学的开放性和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是研究性教学区别于传统教学的主要方面。要实现这个转变,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进行科学设计,根据课程内容、授课对象等具体情况的不同,实施灵活多样的研究型课程教学方法。既可采用细节连续式授课,又可以采用发散跳跃式的授课方式。教师要综合运用发现法、案例法、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由单一的课堂教学向不拘形式的互动交流教学方式转化,提倡讨论式、启发式、参与式教学。课堂教学要有浓烈的研究氛围,把“研究”这个主线融入到课程的讲授、讨论、作业、实验和考试等各个教学环节及要素之中并延伸至学生课外学习和研究中。
4.课内与课外关系的转变
研究性教学将课堂专业知识的学习、实践与应用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贯穿于课外研究学习和科技活动之中,从而拓宽了课堂的空间与时间,延伸到所谓的“第二课堂”。通过学生各个学术团体、协会、科技社团的科技活动和学科竞赛等,激发学生的研究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验与动手能力,并将第二课堂的成果、收获及问题渗透和反馈到课内,促进课内教学。课程讲授内容要少、精、新,改变教师独霸课堂的做法,教师要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学科前沿动态转化为教学内容。在课时分配上,要增加课外学时的比例,动员学生参与课外科研活动和社会实践。对学生的课外学习和研究活动要加强管理和引导,尤其是在推进改革之初,教师要做好学生课外学什么、如何学的指导工作,不能仅仅依靠布置几道有现成答案的作业或背诵若干书本内容应付了事。要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提高学生收集资料、运用有关的知识和经验、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努力探索知识形成的过程。
5.学习方法和模式的转变
研究型教学应从学生入校抓起。中小学是基础教育,具有很强的应试教育性质,为了高考升学,速度和唯一答案的正确率是学生追求的直接目标,从而大大消解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索求异和创新思维的能力,使其学习具有很强的被动和依赖性。大学是专业教育,课程多,信息量大,教学进度快,要求学生有很强的独立性和自学能力,以及一定的研究、实践和创造能力。因此,要注意不同教育模式之间的衔接,让大一新生顺利并尽快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心理、学习方法和模式的转变。特别要注意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尽快养成研究性学习的综合素质。

三、研究性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无论是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还是后现代教育理论等都包含了研究性教学的思想,是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基础。在目前行政化的教育体制下,指导和具体执行教学方法改革的往往是一些政策性、政治性很强的上级文件。因此,要鼓励教师大力进行研究性教学的理论研究,努力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思想指导研究性教学的开展。其次,各校办学层次、科研水平、师资力量、生源质量、学校办学特色和文化传统等千差万别,只能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运用,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第三,研究性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教改工程,是一项长期的逐步推进和完善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要制订具有可操作性的改革总体方案,有步骤、有计划、分阶段、分层次地实施。
1.构建寓教于研的课程体系
课程教学是主渠道,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高校要优化课程体系,改变教学内容划分过细,各门课程过分强调各自的系统性、完整性的状况。要对各门课程进行认真梳理,整合内容重复、相近或相关的课程,形成新的综合课程。要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拓宽知识的覆盖面,增加文化、艺术等综合素质类课程,开设提高批判性思维课程和具有高校特色的个性化课程。要强化实践教学课程。在课程开设中,规范基础是前提,包括文化基础、学科基础以及各专业主要课程必须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设置,防止“因人设课”、“无人不开课”的现象。人才培养方案源于:论文的标准格式www.808so.com
的设计要按照“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原则,根据教师、学生以及学校教学资源状况,尽量开设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和不同风格的课程。专业课程可以根据社会需求灵活设置,既可以按模块划分,也可只作学分要求,让学生自由选修和组合各类选修课程。
2.建设研究性教学的服务和保障体系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改革,必然要求学校增加在教学资源如各种类型教室、实验室、图书资料、实验仪器设备和场地等方面的投资,同时,要加强研究性教学的教材、实践与教学基地、教学训练中心等教学基本条件建设。当然,除了硬件建设之外,还需要营造研究性教学的软环境,一是制度环境,如科学高效的教学运行机制和教学管理模式、柔性的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和改革等;二是校园文化与人文环境,如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管理理念,理解与尊重、与平等的师生关系,求真、创新的学术自由氛围等。普遍开展研究性教学,需要学校为广大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以及学生提供理论、实践的服务支持,建立并充分发挥教师研究发展中心的作用与功能,由学校部门领导及学科带头人等方面的专家组成研究性教学指导委员会或服务团队,为教师研究性教学的开展提供咨询、交流和服务的平台。还可以组织编印研究性教学资料和指导手册、组织开展研究性教学的观摩、经验交流等活动。同时,要充分发挥团委、班主任、学生辅导员的作用,让他们积极参与到研究性教学体系中来。为本科生建立导师制、导生制,成立类似学生学习事务咨询中心的服务机构,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供指导及服务。
3.建立研究性教学的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实现教学目标,发挥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的必要手段和方法。研究性教学是生成性教学,教学评价要抓住研究性教学的本质,建立切实可行的、对提高教学质量有导向作用、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的评价体系。和普通教学相比,研究性教学的效果只有通过学生发生的变化进行评价后才能得出,所以评价标准与评价体系应体现与时俱进的精神,注重教学过程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应由过去注重对教师的教学档案、教学准备和课堂表现等方面的评价转向对学生学习的兴趣、科研及动手实践能力的评价,当然,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并不意味着对教师教学评价的弱化。对学生的考核评价,要打破过去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水平和能力的唯一标准的单一模式,鼓励多元化的考核方法与评价形式,减少理论考试成绩的权重,增加学生学习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权重。4.建立和完善研究性教学的激励机制和长效机制
研究性教学从教学内容的选定、问题的提出到教学方法的运用组织都需要老师和学生付出比原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的状况,很多教师精力都放在研究生教育、科学研究、论文专著出版及社会服务等方面,如果不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研究性教学就难以为继或流于形式,是达不到预期目的的。激励机制要激发教师培养人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应该从注重教师发展、尊重教师、尊重教师的劳动和劳动成果出发,在职称晋升、教改课题申报、各类校级奖励项目评选、工作量计算等方面向开展研究性教学的教师倾斜,提高他们的声誉和地位并使之得到实惠。
逐步建立研究性教学高效有序开展的长效机制。研究性教学是先进的教学模式,必须长抓不懈并形成常规。要修订学校的教学规程,把研究性教学的方式、方法从制度上加以规范和固化。要把开展研究性教学列入学校年度教学工作量化考核指标体系当中,使之成为学校教学工作的重点。要结合教学期中检查和学校各级领导、督导听课等机制或形式对研究性教学开展情况进行检查,及时总结并在全校通报。要把各级精品课程列为研究性教学的示范课程,同时可规定优秀教学团队、人才培源于:普通论文格式范文www.808so.com
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品牌特色专业和“优秀教学奖”的负责人和获得者必须坚持开展研究性教学。
5.完善教师在职培训和行业锻炼制度
研究性教学的关键在于建立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经历的高素质师资队伍。要把精选的课程讲授内容和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教师要把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自觉地融入教学,教师应具有相应的科研水平和科研能力。目前,高校教师队伍呈现博士化和年轻化的倾向,他们入职前虽经过教育理论、教育规范方面的培训,但缺乏系统的以学科、课程教学法为基础的专业化培训,特别在研究性教学方法方面缺乏经验和经历。因此,一方面要加强教师系统的教育理论、教学方法的培训;另一方面,要完善教师应具有相关学科和行业的工作经历的制度,让教师参与相关学科和行业的理论与应用的研究,具有探索知识、创造知识和实施行业项目的能力。
6.研究借鉴、总结推广研究性教学的经验和典型
研究性教学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或方法,要借鉴和研究国外大学研究性教学的先进经验。美国大学建立以研为本的教学思想,特别注重教研结合,注重研讨,师生都是知识的探索者和创造者。特别是他们开展的新生研讨课,对刚入大学的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模式无疑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德国大学注重学生自学与教师课堂讲课相结合,基于项目的定向学习法同样也取得较好的效果。法国大学注重多种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沟通的能力。教育要国际化,教师要有国际化的视野。学校要鼓励教师进行研究性教学与方法的创新,营造研究性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的氛围。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校内外研究性教学的观摩和交流活动,开放课程,邀请校内外的名师讲公开课,加强国际国内同行的交流。要制订具体方案,提出具体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改变课程从头至尾采取“灌输式”教学的模式。同时,要加强研究性教学情况的通报和宣传,不断总结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充分调动广大教师与学生参与研究性教学的积极性。
研究性教学既是一种教育理念的革新,也是教学模式的创新。从某种意义上说,大范围地变革传统教学方法,开展研究性教学,是高校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突破口。目前,研究性教学的开展和实施在国内高校普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加大对研究性教学的研究和探索,对于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培养国家急需的创新型人才,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周济.创新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灵魂[J]. 中国高等教育,2006(1).
唐月红,王东红,等. 研究性教学的实施与教学改革[J].中国科 教创新导刊,2011(22).
[3]罗正祥.对推进研究性教学的思考和建议[J]. 中国高等教育,2006(13,14).
[4]肖侠,吴价宝. 大学开展研究性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0).
[5]郭广生,李庆丰.培养创新人才,呼唤教学方法大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1(18).
〔责任编辑:孙 凯〕

点赞:34851 浏览:159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