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更新时间:2024-02-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土地综合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空间区域,以及一定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条件下,土地所能承载的人类各种活动的规模和强度的阀值。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土地综合承载力是社会、经济、环境协调作用的和协调程度的表征。因此,建立一套能够反映土地各子系统状况及协调程度的综合评判指标体系对判断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显得尤为重要。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土地综合承载力体现不同尺度区域环境与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方面的联系。能否建立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是评价土地综合承载力的关键,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指标体系一定要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指标的选取应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具体的指标选取要在充分认识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建立指标体系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用少量的指标较为全面地解释研究问题,因此在指标选择上需要避免采用类似或反映内容相同的指标。
2.可操作性原则。要求做到:一是指标数据的易取性或可统计计算;二是易量化性,减少类似制度与管理等主观成分的干扰。
3.层次性原则。由于评判对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所反映的问题也带有区域整体性特征。故至少是一个包含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的三层体系。
4.简明原则。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内容应简单明了,容易理解,通常以人均百分比、增长率、效益等表示,并具有极强的可比性。尽量利用现存数据、统计资料数据和已有规范标准,既保证全面反映土地资源安全内涵又要利于推行。
5.因地制宜原则。由于各个地区的经济、自然、社会状况的不一,在体现承载力的具体指标选择方面可能存在差异,因此要根据具体情况选取最有代表意义的指标,这样才更有针对意义,使得评价结果更具实际意义。
6.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普遍追求的目标。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作为人类的主要居住场所,其土地综合承载力的研究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指标体系设计中要特别体现土地的生态承载能力。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根据以往研究中常用的影响土地综合承载力的指标,考虑到资料的可收集性问题,依据上述构建原则,围绕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这一核心目标,从土地资源的水土资源承载、社会承载、生态承载和经济承载4个二级指标层出发,建立22个指标,共同构建起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分别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
1.目标层:为单一目标层,即土地综合承载力。
2.准则层:土地综合承载力的大小,不仅仅是自然地理环境特点的反映,也取决于人类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水平,人类对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因此,本层包括4个方面,即水土资源承载、社会承载、生态承载和经济承载。
3.指标层:共选取22个具体指标较为全面系统地反映土地综合承载力的各个相关方面。在水土资源承载方面包括:城市居民人均生活用水量、人均供水量、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和建设用地利用率4项;在社会承载方面,可选取城市化水平、人口密度、人口自然增长率、每万人公共交通车辆数、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和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等6项体现社会承载力指标;在生态承载方面,可选取人均绿地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5项指标,用以体现城市的生态环境情况;在经济承载方面,从考量土地的投入、产出、强度等角度选取指标,并特别增加了实际利用外资额指标,用以体现区域间的交流情况,力图全面体现土地的经济承载能力。

三、评价指标的具体含义

1.城市居民人均生活用水量:指使用公共供水设施或自建供水设施供水的,城市居民人均生活用水使用量。该指标表征了对水资源的使用量。
2.人均供水量:指报告期供水企业(单位)供出的全部水量与人口之比,反映当地水资源保证量。
3.人均城市道路面积:指按城镇人口计算平均每人拥有的道路面积。道路面积指城市(县城)路面面积和与道路相通的广场、桥梁、隧道、人行道面积,人行道面积按道路两侧面积相加计算,包括步行街和广场,不含人车混行的道路。参照国际上现代化城市12平方米标准,确定该项指标的全面小康目标值为12平方米。
4.建设用地利用率:指城市建设用地占市区面积的比重,它反映了地区建设用地开发利用程度,是衡量土地利用率的指标之一,过高的建设用地利用率表示已处于过度开发状态,过低的建设用地利用率表示土地利用潜力大。
5.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水平通常用非农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表示,是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同时又能衡量生态城镇建设和农村城镇化的进程。一般城市化水平在30%以下为初期发展阶段,30%~70%为中期加速阶段,70%以上为后期成熟型发展阶段。
6.人口密度: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它是表示区域人口密集程度的指标,通常以每平方千米或每公顷内的常住人口为计算单位。它是人口相对土地承载压力的直接表征。
7.人口自然增长率: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人口自然增加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平均人数(或期中人数)之比,通常用千分率表示。它表明人口自然增长的程度和趋势。
8.万人公共交通车辆数:指每万人平均拥有的公共交通车辆标源于:论文提纲格式www.808so.com
台数。它是反映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水平和交通结构状况的指标。
9.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指报告期内一国或一个地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既是直接衡量国家或地区第三产业就业贡献率的一个指标,又是国际上常用的判断当地经济现代化和产业结构服务化程度的一个标志。
10.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是指失业人口占劳动人口的比率,旨在衡量闲置中的劳动产能。通过该指标可以判断一定时期内全部劳动人口的就业情况,一直以来,失业率数据被视为一个反映整体经济状况的指标,也是劳动力利用程度的指标。
11.人均绿地面积:指城市人口每人拥有的绿地面积,绿地面积不包括屋顶绿化、垂直绿化和覆土小于2平方米的土地。其高低是衡量城市环境质量及居民生活福利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源于:毕业论文致谢信www.808so.com
WWw.808so.com 808论文查重

点赞:6652 浏览:22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