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院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思考

更新时间:2024-02-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浙江省教育厅科研基金项目资助“高校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Y200804032)
[摘 要]开展高校院系绩效评价,提高资源投入绩效,既是国家政策要求,也是加快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建立科学的高校院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开展绩效评价的基础。本文探讨了高校院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过程和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通过该指标体系对高校院系进行绩效评价,能提高院系投入绩效,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
[关键词]绩效评价 指标 院系
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公认的大众化教育阶段,国家投入高等教育经费不断增加,但相对于高教事业发展需要,国家财政投入仍然是捉襟见肘,但即使这样,高校现有资源使用仍普遍存在闲置和浪费,产出效益不高现象,公众、媒体要求政府部门对高校资源投入加强绩效评价的呼声不绝于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建立经费使用绩效评价制度,加强重大项目经费使用考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则指出要:“完善高等学校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构建以绩效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机制”,对部分省市或地区乃至教育部直属高校,政府已对高校整体或部分工作的资源投入开展绩效评价,并已尝试将评价结果同高校资源分配(如财政预算补助)挂钩。如教育科学研究所于2009年底公布了教育部直属高校的绩效评价结果,浙江省从2008年度开始,每年对十五所省属高校的本科教学业绩进行绩效考核,对考核结果为第一名、第二至第五名和第六至第九名分别给予经常性年度预算经费额的15%、10%和5%奖励(第十名及以后没有奖励)。故不断提高高校资源投入绩效,既是国家政策要求,也是加快高校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当前,我国高校的学生规模普遍较大,各高校纷纷实行校院(系)二级管理,院(系)是高校最重要、最根本的组成部分。在这样的前提下,探讨建立合理的高校院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运用该指标体系对院系绩效进行评价,及评价结果的合理运用,对提高高校办学绩效,加快高教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院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应遵循的原则

1.导向性原则。指标体系应该具有目标导向性,是院系工作的“指挥棒”,运用该指标体系进行评价能使院系的工作自觉服务于高校领导的发展战略和思想,体现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
2.可操作性原则。指标体系建立的目的主要是为高校评价内部院系绩效时使用,因此,相关指标使用的数据应能通过教务处、科技处、财务处等有关部门直接或分析统计较容易获得或核实,对那些虽具有评价功能、但在实际中无法统计或难以取得数据的指标应予以剔除。
3.相关性原则。指标的设置应考虑是否同院系密切相关,尤其重要的是要考虑该指标是否为内部院系所能控制,有些指标虽然同院系绩效密切相关,但如果按该高校当前校院二级管理模式,该指标不是院系通过自身努力所能实现,则也不应将其列为评价指标,否则将挫伤院系积极性,影响评价效用。
4.探索性原则。由于高校产出的多样性、模糊性和复杂性,院系绩效评价时将会遇到许多精确度量有难度的内容,对于这些现象的统计,无论在指标的设计还是数值测量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试验性成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过程中,要提倡和鼓励各种探索,在探索中逐步完善。
5.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院系绩效的内涵是多维的,许多指标是抽象、模糊、难以定量测评的,如所培养人才的社会贡献度、社会服务效果等,更适宜通过社会调查或由专家给出主观评判,同时各院系由于发展阶段,历史投入等不同,不可能所有院系全部用一个标准定量衡量,也应鼓励特色,对特色部分也更宜采用主观定性评价。

二、高校院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过程

高校对院系的投入包括师资等人力资源投入,房屋、场馆、设备和家具等固定资产投入和院系运转发展源于:论文封面格式范文www.808so.com
的水电、耗材等流动资产的投入,这些可全部折成人民币表示。高校的产出,对外表现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方面的成果,对内则表现为教师素质的提高,队伍结构的优化(学历、学位、职称等的优化)等高校内涵提升。高校院系绩效评价以投入与产出比值作为总评价指标来衡量,即院系绩效评价总指标P=×Wi(其中Oi 为第i 项产出,Wi 为第i 项产出对应的权重,n 为院系总共的产出项) 。P 值越大,表明绩效越好,反之,则说明绩效越差,评价结果用于院系绩效P的相对排序。
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和评价中,着重要解决以下四个方面问题:
1.合理核算“投入”
由于高校目前仍实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固定资产尚未计提折旧,未实行成本核算,所以高校“投入”指标核算主要需解决当前高校会计制度未对院系“产出”实行成本核算的基础上,通过辅助管理系统或账目,正确核算各类资产损耗,包括共用资产在相应“产出”间的合理分摊,对院系实行模拟经济独立核算,合理核算评价期院系“产出”对应的“投入”,将所有“投入”全部折成人民币并汇总计算。
2.正确选择“产出”指标
院系产出分为教学产出、科研产出、社会服务产出和内涵提升四部分,经查阅相关文献,综合相关专家、职能部门、校领导意见,确定如下表的高校院系绩效评价“产出”指标体系。
高校院系绩效评价“产出”指标体系
注:表中指标对应产出原则上均应为评价期间取得,对非评价期间取得的产出,可视对评价期间继续取得此项(类)产出是否产生不利影响及在评价期间维持该原有产出是否需要投入情况,按视同评价期间取得产出的一定比例计算。
3.合理确定各“产出”指标权重
评价指标确定后,如何合理确定上述产出各指标的权重,以体现不同高校和同一高校不同发展时期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也是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本研究对指标体系的二三四级产出指标权重采用统计学上常用于综合评价的层次分析法进行测定,而对于五级产出指标的权重则采用德尔菲(Delphi)法进行测定(即分别采用上述二种方法综合相关职能部门、专家和领导意见确定相应指标权重,限于篇幅不赘述相关方法具体运用过程)。4.产出数值汇总的归一化处理
确定了体系各产出指标权重后,在实际运用中,由于产出指标反映的内容、形式、单位、评价标准均不一样(如毕业率以%表示,而科研经费以金额表示,重点建设专业以个数表示),故产出指标不能直接简单加成,需要进行归一化处理,使不同指标数值全部转化为可以相互合成的标准再进行加成(本研究全部转化成分值表示)。
常用的归一化处理方法有:功效系数法、相对化处理法、标准化处理法、最优值距离法等。本研究运用功效系数法进行指标的归一化处理。以下简要叙述功效系数法对“效益性指标”(即值越大越好的指标)的处理过程:
如某高校内部设有A、B、C、D四个二级学院,其本科考研录取率分别为8%,12%,15%,10%,因该指标要求指标值越大越好,则运用功效系数法的“效益性”指标公式进行换算,过程如下:
选评价指标体系中最低的8%为不容许值,最高15%为满意值,
换算结果为:
A学院: =60分
B学院: =82.86分
C学院: =100分
D学院: =71.43分
进行上述处理后,则将考研录取率摘自:本科生毕业论文范文www.808so.com
转化为分值,便能与同样已转化成分值的重点实验室、教师授课数等项目进行加总。

三、运用高校院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注意的问题

1. 合理界定投入与产出的内容
采用上述方法进行绩效评估,投入与产出内容的归类将直接影响评价结果,所以合理界定投入与产出内容非常重要,应注意处理好如下二方面关系:
(1)正确区分政策性与竞争性资源关系
院系所得的资源中有的是上级(包括学校及相关主管部门)根据有关政策直接给予的,如学校按政策安排的运行和专项经费、实际消耗的水电能源费等,有的是院系通过自身努力,通过竞争获得的,如纵横向科研经费、各类捐赠收入,本文将前者称为政策性所得,将后者称为竞争性所得。前者理应作为院系的投入,而后者则应界定为院系的产出,否则会导致竞争性资源获得的越多,绩效越低的悖论。
(2)正确处理历史投入与现行产出的关系
从理论上来说,所有投入与产出均应是评价期间取得,但因高校产出的滞后性与难以划分期间性,普遍存在评价期间的部分产出实际对应的是非评价期间的投入,而评价期的投入也并不一定会在评价期内形成产出的现象,而且对于部分产出,以往非评价期已经取得的产出会对现在形成再也不可能或不利于评价期间再次取得的影响,如某院系某专业在非评价期已被列入国家重点专业,那按我国现行政策,无论该院系如何努力,均不可能在该评价期内再获得该专业成为国家重点专业的产出得分,而且事实上,对已被列为国家重点的专业,也需进行维持建设,故对该部分在非评价期形成的产出也宜以视同评价期取得产出的一定比例计入评价期的产出(如对非评价期间取得的国家重点专业可按视同评价期取得的30%计)。
2.合理确定院系绩效评价期限
绩效评价需要确定评价期限,但高等教育产出具有滞后性特征,期限过短会难以看到投入与产出的有效关联;而过长又不利于及时调整资源投入,激励院系办学积极性。参照国外高等教育绩效评价期限一般是3- 8年的做法,可将评价期限确定为与院系负责人任期相同,以更方便使用相关激励政策。

四、院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实际应用

假设E学院为某高校文科专业为主的二级学院,在以医学学科为重点发展的某高校,该院被定为非重点发展的一般院系,因此,在该高校的资源投入分配中,分配给E学院的资源相对于以医学学科专业为主的F学院相差悬殊。然而,生均缴纳给学校的学费和该院的学生就业率、英语通过率等几乎与F学院持平。与此同时,观察发现,F学院还存在较严重的资源闲置现象,而E学院要求增加实验办公用房的申请却很难得到学校满足。与俩学院占有校内资源“两极分化”并存的是,由于F学院是学校重点发展院系,该高校仍然坚持对F学院的重点投入。
那么,E学院和F学院的绩效到底如何?仅凭上述现象就直接给出结论是欠严谨的。如果运用本评价指标体系,则能以实际数据比较出E学院和F学院的绩效,并通过相应的绩效激励措施(如降低绩差学院工作人员绩效奖励,将绩效评价结果同工作人员职称评定、岗位聘任挂钩),提高院系资源投入绩效。
目前,院校绩效评价在我国高校尚处于试行阶段,由于高校目标的多元和动态变化性,产出的多样、模糊和难以量化性,高校院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完善必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广大的科研和管理工作者不断研究、探索,本文意在抛砖引玉,以期引起大家的重视和关注,提高办学绩效,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胡军勇.在高校内部实行绩效预算的思考[J].教育财会研究,2007(3):42-44
李宣海,薛明扬,王奇.上海高校分类绩效评估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发展研究,2011(17):1-5
[3]吕世彦,郭德红. 大学二级学院办学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7):60-63
[4] 张玉洲,张学英,程 卿. 高校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天 津 工 程 师 范 学 院 学 报,2008,18(4):48-51

点赞:18396 浏览:8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