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城农民工社会关系网络及社会融合度研究

更新时间:2024-02-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和社会转型步伐的加快,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逐渐被打破,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领导高度重视城乡一体化建设,多次强调统筹城乡发展,妥善处理工农关系。进城农民工在城市的社会融合度关系到自身的市民化,更影响到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本次调研在宜昌市农民工群体及城市居民中抽取了244人作为调查样本,通过问卷和访谈结合的方式,运用交叉分析、单样本T分析、概率统计、五点量表数据分析及多元回归模型,分析农民工社会关系网络和社会融合问题。
【关键词】农民工;社会关系网络;社会融合;和谐社会
农民工,是有农村户口,有承包土地,但离开户籍所在地,主要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员。据调查,我国农民工的数量为两亿,占全国13亿人口的15%还多。并且在中国这个人口发展惯性极大的国家里,这个数据还会持续不断上升的状况。
1.农民工存在的问题
1.1农民工的生活状况
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社交范围狭窄,大部分的互动范围局限在同事、老乡、亲属之间。在生活环境、生活背景、受教育程度、工作范围的限制、思维方式等方面,农民工们常常被排斥在城市社交圈外。即使一些农民工试图改变自己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靠近,但是仍然无法真正做到农民工和城市文明真正的融合。长久下去,农民工只能流动在各个城市中,无法真正地成为城市中的一份子,这会容易导致一些不良问题。因此,农民工生活状况的调查,对了解农民工在城市的社会融合有很大帮助。
1.1.1业余生活单

一、娱乐活动少

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51份,有效问卷244份,在收集的问卷中,围绕“工作之余农民工的活动情况会对其生活满意度产生的影响”这个主题,调查影响农民工工余活动的因素,我们得到的统计结果经过数据分析得到:高达64.5%的人选择在业余时间看报、看电视、睡觉,有少数的人会选择逛街、游玩等。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大部分人认为是由于劳动强度大,没有精力而且城市物价太高,无力消费。
1.1.2亲情减弱,交友范围较小
农民工流动一方面是依赖以地缘和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初级关系实现,另一方面也对其社会关系网络产生重大的影响,如社会关系网络以初级群体为主,并以初级关系为基础不断建构次级关系;社会关系网络的地域范围大大拓展;建立起非亲缘的各类社会关系网络,使农民工的初级社会关系网络有机会移植到城里。
在农民工和谁经常一起参加日常的—些社交活动的调查中,从结果可以看出,农民工在生活中参加—些社交活动,最主要的是与同事一起,其次是和配偶在一起,所以,农民工出门在外,与家人、亲戚等分开了,生活上的接触也有所减少,这很可能会影响其生活幸福度。
1.2农民工的融合意愿
思想支配行动,是行动的先导和动力。人们无论做任何事,都是先有意愿,后有行动。有一个好的思想,才会引领一个正确的行动。针对农民工是否能融入城市社会,农民工的融合意愿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对于“农民工与城市人做知己、朋友、邻居、同事的愿意程度”调查时结果与解释:对于“农民工与城市人做知己、朋友、邻居、同事的愿意程度”这个问题,T检验结果表明农民工最愿意与城市人做朋友(均值为4.07),其次做同事(均值为4.05),再次做知己(均值为4.02),最后为邻居(均值为3.98)。总体来看,农民工还是比较愿意与城市人做知己、朋友、邻居、同事。
相比较,对于“城市人与农民工做知己、朋友、邻居、同事的愿意程度”调查时,用同样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见表2:
结果与解释:对于“城市人与农民工做知己、朋友、邻居、同事的愿意程度”这个问题,表明城市人最愿意与农民工做朋友,其次做邻居,再次做同事,最后为知己。
对比两个方面的调查结果,可以得出:农民工对城市居民的交往意愿比城市居民对的交往意愿农民工的交往意愿低一些。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1.2.1农民工的低收入和对城市的低认同度
从农民工在城市生活和工作的状况及他们对城市的心理态度,依据他们对城市居民的交往意愿的程度这一项因素来分析农民工对融合的心理。这里所涉及的生活和工作状况主要考虑的是经济水平和社会制度等;对城市的心理态度主要是指对城市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现代文明的认同度。这两项内容在农民工市融合的进程中,这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这里在当前的情况下,农民工的经济水平是由农民工个人的收入决定的,因为由社会制度和政府的政策所带来的额外待遇非常少见。
1.2.2农民工复杂的心态和对城市无奈情绪
农民工市融合的过程,是农民工的价值观念、心理形态和行为模式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随着社会转型的深入,农民工作为整体必然要在城市生存下去,并向城市居民转变。但在这一过程中,农民工面临矛盾的心理状态。
1.3农民工对社会关系的满意度
奥苏伯尔提出的“同化论”强调了外来人口对当地主流文化的认同,认为外来人口在流入地一般要经过定居、适应和同化三个阶段,学习、适应、接受所在地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价值观,抛弃原有的社会文化传统和习惯,进而实现同化和融合。
农民工处于社会底层,与城市居民维持良好的关系非常重要,他们尚未完全与城市融合,因此调查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交往意愿对他们形成良好的社会关系网络以及更快的融入社会很有必要。
在此次调研中,我们以农民工与配偶、亲属、同事、老乡的亲密度为中心,分析他们在城市中生活工作的社会关系网络。见表3
结果与解释:对于“农民工与配偶、亲属、同事、老乡的亲密程度”这个问题,T检验结果表明大多数受访者最亲密的人是配偶(均值为4.46),其次是亲属(均值为4.31),再是同事(均值为3.87),最后是老乡(均值为3.84)。
数据分析:农民工们远离自己的家乡,社会关系少,各地区的文化差异不同,导致农民工感到心理孤单。在本次调查中,得到农民工们在业余时间,喜欢和同事、配偶等进摘自:本科毕业论文致谢www.808so.com
行业余活动;而在日常生活中,更多的人是选择老乡、配偶等来解决生活上的问题。从农民工的交友圈可以看出他们的朋友少,交友单一,精神依靠少,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孤独。在与人交流方面,农民工还没有很好的融入到城市中。在农民工与配偶、亲属、同事、老乡的交往频率(包括电话、书信、网络等),表中1、2、3、4、5、6分别代表一天、一周、一月、一季、一年,结果见表4:
结果与解释:对于“农民工与配偶、亲属、同事、老乡的交往频率”这个问题,绝大多数农民工与其配偶的交往频率为一天/次;而大多数农民工与其亲属的交往频率为一周/次;对于同事,因为在一起工作,所以农民工与其交往频繁;受访者当中选择与老乡交往频率为一周/次和一月/次的人数各占1/3,二者相加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2.研究发现
(一)社会关系网络同社会融合度成正比关系;(二)社会关系接触频率与社会融合度成正比关系;

(三)自身意愿与社会融合度成正比关系;

(四)社会关系满意程度与社会融合度成正比关系。

3.解决方案 3.1政府方面
为农民工提供适当的技能培训,并鼓励他们参与工会中,拓宽交友范围,敞开自己的心扉;丰富农民工的文化生活,加强对农民工的人文关怀,活跃其业余文化生活,满足其基本情感需求,促进农民工从感情上融入城市;在制度上将农民工和普通市民同等对等,排除歧视。
3.2农民工自身方面
积极鼓励他们多参加娱乐类活动,增加交友圈,敞开心扉,融入到城市中;提高农民工的政治觉悟,营造宽容的氛围;提高农民工的素质和修养,尊重农民工的地位和身份,增强感情上的疏导和认同,创造大融合的环境等。
3.3市民方面
进行关爱农民工的宣传,城市的美好离不开农民工的幸苦,市民不应怀着排斥的心理来对待城市的建设者,市民应以平等的心态帮助农民工正确的融入到城市中。
4.结束语
农民工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人力资源的组成部分,对缩小城乡间的经济、文化差异,推动我国城市化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想要真正做到农民工的社会融合确实一个复杂又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不是短期内就能完成的。事实上,大部分农民工现处于社会融合的中间阶段,要达到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高层次的融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现如今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农民工的社会融合问题需要政府的调整和帮助,改进那些束缚农民工的不平等的制度,赋予他们与市民平等的公民权利,努力为农民工的社会融合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科]
【参考文献】
[1]李汉宗.农民工群体的内源于:论文模板www.808so.com
部差异:社会流动与社会网络—基于深圳市龙岗区的个案研究.2011.
[2]任玉达.新生代农民工对于社交网络的使用调查—对河北省迁安市的个案分析.2012.
[3]马健.消除心理障碍,加快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融合.2009.

点赞:21753 浏览:95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