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文明体系

更新时间:2024-04-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经历了一个从初步形成、发展到完善和进一步发展的历史轨迹。社会主义文明体系诸要素可分为基本形态、具体形态和特殊形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构成文明体系的基本形态。生态文明不是人类自身范畴的文明,是一种特殊的、更高层次的文明形态。
关键词: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社会文明;生态文明
1008-6269(2012)05-0093-04
党的十六大以来,随着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在文件中的相继提出,理论界掀起了研究社会主义文明形态的新一轮热潮,大量成果纷纷涌现,新提法、新论断陆续进入读者视野。在诸多新观点中,社会主义文明体系(或文明系统)是其中之一。在社会主义文明形态类型日益增多的基础上,一些专家学者提出了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概念并作出初步探索。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提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文明观,为科学社会主义增添了新鲜内容。

一、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文明体系随着社会主义实践发展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从改革开放初期“两个文明”的提出到党的十七大生态文明的提出,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经历了一个与时俱进的历史演进过程。

(一)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初步形成

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年十二大是社会主义文明体系初步形成的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理论上的创新如同其它各方面的创新一样拉开了序幕。在实践的基础上,我们党提出两个文明的概念,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1979年叶剑英在庆祝建国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的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树立崇高的革命理想和革命道德风尚,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我们党第一次使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概念,它开创了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历史篇章。1980年,在题为《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明确提出,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要逐步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高度的精神文明。1982年9月,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再次阐发两个文明的观点并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了全面的论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文明的提出,标志着社会主义文明体系已经初具雏形。

(二)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发展

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到2004年十六届四中全会是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大发展时期。党的十二大以全面揭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而被载入史册。十二大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面铺开,全方位的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过程中,社会主义文明体系也取得大发展。
1.政治文明的提出。政治文明最初被看成是精神文明的范畴,然而理论界对此一直持有异议。早在起草十二大报告时,有专家学者就不赞成把政治方面的内容划归在精神文明之中。1983年,王正萍教授在《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必须和当前我国的现实紧密结合》的论文中,提出了政治文明的概念,但这一提法在当时并没有引起理论界的重视。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又有学者陆摘自:学士论文www.808so.com
续提出政治文明这一概念,如《学术研究》1986年第4期刊登了肖君和的论文《关于“社会政治文明”的思考》,第5期发表了范贤超,周建平《政治文明初探》一文。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进,2001年,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 [3]这是我们党第一次使用“政治文明”这个概念。2002年他又在“5·31”讲话和党的十六大报告上进一步提出政治文明。党的十六大通过决议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第一次载入修订的新党章。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列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这在党的文献中和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建构的重大发展。
2.生态文明的提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态问题引起全球高度重视,1983年11月,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该委员会发表了纲领性文件《我们共同的未来》,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90年代,世界环发大会的召开、《里约热内卢宣言》的发表、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国策在全球范围的迅速普及等等,真正拉开了生态文明时代的序幕。在这样的背景下,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中国理论界对生态文明的研究开始陆续出现,如1990年李绍东在《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上发表《论生态意识和生态文明》一文;1992年谢光前在《社会主义研究》上发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初探》一文。纵观整个90年代,关于生态文明方面的理论成果,不论是质量上还是数量上成绩都比较突出,其中不乏精品力作。
3.其它文明形态的陆续提出。除上述两种种文明形态外,制度文明、法制文明、商业文明、社会文明、生育文明、人口文明等的提法也进入读者视野,极大地充实了了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内容。

(三)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完善

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到十七大是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完善阶段。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新命题。自那以来,和谐社会、社会建设成为理论界研究的新领域和热点问题,在此基础上,一些眼光敏锐的专家学者提出了社会文明(这里的社会文明指的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对应的、狭义上的概念)这一新命题。学者们认为社会文明也是人类文明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目标之一和题中应有之义。《贵州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刊发肖君和《一种非常重要的文明——关于“社会文明”的思考》一文,该文可能是理论界最早提出社会文明的论文。2007年于建荣出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研究》专著。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的提出使得人类社会的四个基本形态齐备,标志着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成熟完善。

(四)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进一步发展

党的十七大以来,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文明体系进一步发展:一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正式提出和确认生态文明这个概念,并首次载入文献。十七大以来,理论界也掀起了一轮研究生态文明的新热潮。二是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研究走向深入。近年来,学者们见仁见智,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和侧面,就社会主义社会文明中“社会”一词的涵义,社会文明的概念界定和内涵阐释,社会文明提出的理论依据,社会文明与其它文明形态的关系,社会文明与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社会文明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社会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主体、历史进程、障碍因素、终极目标以及路径选择等诸多方面进行探讨,取得了不少成就。

二、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基本形态

社会主义文明体系包括哪些形态,目前理论界各抒己见,分歧很大,有“三系说”、“四系说”、“五系说”甚至“六系说”。其中比较流行的观点有以下三个。
(一)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四系说”[4]。如有学者指出,人类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状态的有机统一体,人类文明也是由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有机构成的统一体。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等“四大”文明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组成社会整体文明系统[5]。
(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四系说”。有专家学者提出,生态文明应该是人类文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论者指出,生态文明的提出完善了社会主义文明体系,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道撑起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大厦。从“两个文明”建设到“四个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文明观逐渐完善的过程,也是中国人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过程。至此,社会主义文明形态更完整、全面,达到一个更高的层面[6]。
(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五系说”。“五系说”是综合上述两种观点的结果。如有学者指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组成社会整体文明系统[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有机系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大文明”互为条件,相互促进,形成了内在的互动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这“五大文明”而构成的文明体系[8]。
关于文明的划分问题,经典作家并没有给我们明确的答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尽管屡屡提及文明一词,但是文明只是作为一个笼统的概念出现,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对文明作进一步的细化,也没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等说法,更没有文明体系的提法。当前,文明形态除了上述五种以外,还有法制文明、环境文明、商业文明,生育文明,素质文明等。照此下去,还会有更多的提法。因此,很有必要对人类社会文明系统作一归纳。
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诸要素可以分为三大类:基本形态、具体形态和特殊形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构成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基本形态,法制文明、商业文明,生育文明等一系列文明形态为具体形态。具体形态是对基本形态的细化,按照其属性可分别纳入基本形态之中。严格来说,社会主义文明体系是由基本形态、具体形态和特殊形态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把文明体系理解为仅仅由几个文明形态构成的整体的看法是片面的。
为什么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基本形态仅有四个呢?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有这样一段经典表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于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9] 总的来看,这段话采用层层递进的手法,突出了生产方式的决定作用。分开理解有这么几层意思:1.生产力起最终决定作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并最终决定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2.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必须适应经济基础;3.人类社会是由经济结构(生产关系的总和)、政治结构(政治法律等方面)和观念结构(社会意识形态)组成的动态的统一体。其中,经济结构是基础,决定着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一定的经济结构需要一定的政治结构与观念结构与之相适应;4.人类社会的生活源于:论文www.808so.com
是由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构成的。这段经典表述体现了马克思社会结构“三分法”和人类社会生活“四分法”的思想。从马克思、恩格斯早期著作到他们的晚年著作,在阐述社会结构这一问题上是前后一贯的,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成熟的科学概念。我们党自从成立以来,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三分法”的理解也一直是一致的,如在《新主义论》中指出:“我们人,多年以来,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一切这些的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在这个新社会和新国家中,不但有新经济和新政治,而且有新文化。”[10] “新主义的政治、新主义的经济和新主义的文化相结合,这就是新主义共和国,这就是名副其实的中华民国,这就是我们要造成的新中国。”[10]709后来,他在《论联合政府》等文中,多次阐发了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的思想。党的十三大提出的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定为富强文明,党的十五大报告按照“三分法”提出了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党的十六大报告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指出:“这次大会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11] 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文明体系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种文明形态是确凿无疑的,目前理论界对此也没有异议。然而,马克思又把人类社会的生活分为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这种四分法值得深思。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考察人类社会变迁时,以资本主义社会为样本,着力从社会基本结构和两对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运动出发,揭示了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性,革命导师把注意力集中到社会形态的更替、阶级斗争等方面,对较为隐性的、相对次要的社会生活无暇顾及。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广泛性日益明显,公民教育、医疗卫生、体育保健、劳动就业、居民住房、食品安全、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安全生产、计划生育、环境保护、社会结构、社会管理、社会治安等经典作家来不及详加思考的问题一一摆在人们面前。实践越来越证明,社会生活是一个独立的、特殊的领域,有着非常广泛的内容,把社会生活的内容分散或附属于其它文明之中都不妥当。按照马克思人类社会生活的“四分法”,结合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人类社会文明系统的基本形态细划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更具体、更科学。党的十六大以来,随着实践的发展,我们不再坚持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2004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扩展到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2006年文件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由“富强文明”拓展为“富强文明和谐”,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生活“四大生活”原则。

三、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特殊形态

当前,理论界有学者自觉不自觉地把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有的加上社会文明)相提并论,认为生态文明是与它们相对应的、同一层次的概念,这种观点有待商榷。生态文明的概念在文件中正式提出后,理论界对它提出的理论依据进行了探讨,有少数研究者提出要对马克思的社会结构理论进行新的解读。他们认为,马克思的社会结构理论包括三对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而不是两对矛盾。他们着眼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指出社会存在还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口因素,因而与之相适应也有生态文明和社会文明。有学者指出,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告诉我们,与五大要素(生产方式、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态、自然环境和人口因素)相对应的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大文明,社会整体文明应该是这五大文明的有机统一[12]。
这种理解是站不住脚的,是对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的夸大理解,犯了实用主义的错误。诚然,马克思说过,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这句话只是进一步突出说明生产方式的决定作用,没有任何其它意思。对于这句话,是这样理解的:“这是自有人类历史以来第一次正确地解决意识和存在关系问题的科学的规定,而为后来列宁所深刻地发挥了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之基本的观点。”[10]664 还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提出“四大生活”对应的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按照四分法理论,现代人类文明主要包括物质、政治、精神和生态的四大文明,每个文明既相对立,又相互贯通、相互渗透[13]。把社会生活与生态文明相对应而不是和社会文明相对应,此种说法有失偏颇。还有研究者把党的十七大关于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分别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作为五个文明并列的依据。的确,党的十七大正式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这在党的文件中尚属首次,然而,生态文明的提出是时代的要求,彰显了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能以此认为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等基本形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
生态文明不宜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相提并论,原因如下。
其一,生态文明属于一种特殊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不是人类自身范畴的文明,而是反映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文明,它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开化程度与进步状态,是人们协调和改善与自然关系的成果,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经验的结晶,这就是生态文明不同于其它文明形态的特殊点。社会主义文明体系中的其它形态,不论基本形态还是具体形态,都是人类自身范畴的文明。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考察,生态文明对应的概念应该是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它们三者构成一个逻辑序列,揭示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社会文明对应的概念才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它们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四大领域,揭示了人类社会在不同领域取得的进步和成就。
其二,生态文明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文明,代表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生态文明的提出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文明形态的一次新的发展和飞跃。从时间上看,生态文明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出现的,显然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文明。与文明的基本形态和具体形态相比,生态文明也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文明。首先,生态文明是社会历史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而其它两类文明形态在人类诞生之后就出现的。其次,生态文明这种新的文明形态对人类的生存方式、发展方式、思维方式、消费方式等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生态文明时代,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建设将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文明体系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体系。开放性是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实质上就是一个向丰富多彩的实践开放、向日新月异的生活开放、向深刻变化的世界开放的动态过程。在开放过程中,社会主义文明体系内容不断展开、观点不断深化、体系不断完善。从未来发展来看,这个体系还将在今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丰富、完善和拓展。在文明母体之中孕育着的各种文明因子,会不断找源于:论文格式标准{#GetFullDomain}
到其发展的机遇和空间,并在条件成熟之际发育成新的文明形态。可以预见,随着实践的发展,新的文明形态将进一步充实社会主义文明体系。
参考文献:
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34.
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7.
[3] 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00.
[4] 方立.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8).
[5] 赵昌智,徐腾.构建和谐社会与建设社会文明[J].扬州大学学报(人社版) 2008,(1).
[6] 龚剑飞,甘庆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明观及其当代演进[J].江西社会科学,2010,(2).
[7] 方世南.坚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整体文明观[J].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7,(3).
[8] 董宁.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思考[J].山东社会科学,2009,(S1).
[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33.
[10] 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
[11] 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8.
[12] 彭劲松.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与社会整体文明建设[J].社会主义研究,2007,(5).
[13] 刘思华,方时姣.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新探[J].东南学术2006,(2).
责任编辑:汪守

点赞:20216 浏览:93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