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跟美国比,年轻科研人在中国做点像样科研难在哪?

更新时间:2024-03-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已经有好些年没有回中国了,不过从国内朋友们的口中和各种新闻报道以及文献检索中已经感受到了国内科研的飞速发展。在一些高水平的英文生物医学杂志上时不时会有国人发表来自国内实验室的论文, 这在十几年前是非常罕见的。这次回国我应朋友之邀访问了国内的一流大学和一些普通的医学院,让我对国内的科研有了更新的感性认识。从建筑和科研设备来看,国内一流大学并不比美国的大学差,甚至更好,国内的普通大学在硬件上虽然比不上美国的大学,但比过去已有很大的改善。
尽管近年中国的科研取得了长足进展,但是今年中国青年报的一篇《中国论文数量世界第一,引用率排在100名后》的文章让我们清醒的认识到,中国科研论文的质量总体上依然还很糟糕。对于大多数的科研人员来说,在国内做出一些在国际上拿得出手的高水平科研依然很难。通过这次回国与国内朋友的交流,我领会到我的国内同行们的难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难:科研材料获取的途径不顺畅
以生物医学研究为例:一项的生物医学研究通常需要好的动物模型。在中国要获得新的基因敲出或转基因动物模型并非易事。有些质粒在国内科研人员之间不愿意互相交流,也不易得到。如果这些基础的科研材料都要靠自己来制备,不光是时间上耗不起,同时由于自身技术专长限制也会得不偿失,最后可能既耗了时间,又费了钱还不一定能做得好。 在美国转基因或基因敲除动物模型通常从公司购买或从科研合作者中获得, 一般的质粒也都可从公司或其他科研人员中获得。就算上述这些科研材料能在国内买到, 年轻人的那点科研经费也难对付,据说在国内一个转基因或基因敲除动物要十来万人民币。对于只有几十万科研经费的年青PI来说,买了基因敲除动物就没钱做别的实验了。
二难:实验室人员结构不合理
一个好的实验室应该有PI(实验室老板)、 相对稳定的技术员和流动性较大的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等组成。国内一些年轻的PI实验室是清一色的硕士生,这些硕士生都是科研入门者, 别说独立完成一项高水平的科研或论文, 就是做好几个实验都要学相当一段时间。 这样的实验室人员结构要做出高水平的科研确实不易。
三难:科研政策和科研软环境不如人意
近几年科研的投入已经增加了很多,但急功近利的科研政策成了科研人的枷锁。如果年轻PI两三年不发论文,恐怕日子不好过。很多学校规定,博士生一两年内要发表若干篇SCI论文的规定就违背了科研的本质和规律。大学和科研单位的科研服务意识很薄弱,商业化的科研服务水平也相对较薄弱,跟不上飞速发展的科研进展。
四难:科研人员,尤其是PI能投入科研的时间太少
他们很多时间花在开会, 写或者“跑”课题经费上。据一位“百人计划”回国的朋友说,他花很多时间来应付开非学术会议、检查和评审和写课题申请书,只有在周末找点时间来做实验。
五难:年轻的PI训练不够
国内年轻科研人员的素质和受教育程度已有很大的跨越。15年前在一般大学里博士还是“稀有动物”,大部分做科研的人都是硕士或本科毕业生。现在大学里博士到处都是,而且还不乏海归博士。不过跟美国相比,国内真正受到严格的科研训练的科研人比例不高。这里说的严格科研训练应包括在好的大学完成博士学位,在国际上知名的研究所(实验室)完成博士后的训练,并能发表高水平的科研论文或专利。
六难:关系网尚未建立好
在中国无处不讲关系,大到申请科研经费,小到去别的实验室借用仪器设备。一般来说,如果没有后门,省市课题很难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相对公正些,但竞争异常激烈;申请国家攻关课题,既没关系,又没名气的年青PI基本没份。美国也讲关系,但没这么严重,课题申请相对公正些,去别的实验室借用仪器试剂,就算不认识,也常能得到帮助。
这也就不难理解有些人在国外做科研如鱼得水,而在国内做点高水平的科研却困难重重。不过上述这些难处主要存在于年轻的PI和小海归,对于国内的大牛科学家(如王晓东、饶毅、施一公等)来说,他们有钱、有权、有人,还有经验和水平,做点好科研并不难,甚至比在国外的感觉更爽,因为他们在国内不仅更受人尊敬,还有很多粉丝。
如何让年轻的PI们也有钱、有权(能很方便的获取各种科研材料和能组建合理的科研团队)、有人、还要有水平,跟美国比,年轻科研人在中国做点像样科研难在哪?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808s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是科研管理者应该认真做好的事情。 WWw.808so.com 808论文查重

点赞:10417 浏览:36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