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述现代企业管理中西文化差异

更新时间:2024-03-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内容摘要:在经济一体化不可逆转的社会发展趋势中,中国企业正经受着市场经济环境和国际化竞争两方面的考验。深入了解企业管理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知己知彼,取长补短,是中国企业当务之急所要做的事情之一。本文从个性与求同、制度与人情、创新与存活等三个方面,探讨中西方企业管理上的文化差异,并相应地给出适合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倡议。
关键词:一体化 国际化 企业管理 中西文化差异 创新发展
在市场经济和国际化竞争环境下,中国企业依然有较多管理理念受制于传统思维定势而显得“与众不同”。诚然,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个性”被称作“文化”,但这不等于即便是不尽合理也要“我行我素”,也不应放任自己的迟缓和被动在市场竞争中“以不变应万变”。意识到中西方企业竞争与合作的背后管理文化上的较量,而由于历史上的诸多理由,西方企业相对来说具有一定的优势,中国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后来者,尚需积极研究和借鉴,扬长避短,思变创新,以求增强竞争力,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个性与求同

(一)西方文化溯源

在与西方经济、贸易交往过程中,西方人相对于中国人而言,个性比较张扬、思辨、进取、惯于竞争、讲求公平、尊重个人。作为区域性的人的行为特点,可看作西方文化的一。它由自然和社会的几个主要历史因素交织影响而成。是受地理环境的客观条件所限,西方人早期的生活方式依赖于游牧和海洋。这从自然的角度上培养了西方人渴望征服与探险的性格遗传特征。事实上西方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伴城邦或国家之间、宗教与王权之间、国内党派或社会阶层之间、宗主国与海外殖民地之间的冲突和征服过程。然后是无处不在的宗教势力。
目前,全球约有20亿人信仰基督教,这本身已经说明其极具扩张性。作为西方社会的精神支柱,基督教的扩张性、排他性、原罪性、往生性西方人积极进取、不懈努力;它的神秘性和权威性还曾经因教会和王权的过度利用,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而使人本主义、个人自由、权利平等、政治等文明理念在西方社会生根发芽。基督教还以自身的影响力保存了相当程度的古希腊与罗马文明。古希腊在哲学、科学、艺术上取得的辉煌成就令西方人顶礼膜拜。古希腊文明得益于古希腊社会倡导自由想象与创造的氛围,探究自然与社会的外部现象及其内在规律的求知热情与勇气,以及强调缜密推理来分析事物的求是精神。这些都被西方社会认真研究与承袭。
以上种种历史的演进逐渐形成西方社会共享价值观的内容,即强调个人在社会中的权利、自由和能动作用。正是这种共享的价值观决定了西方社会的私有制体系,并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激励个体的奋斗,进而带动整体社会的进步。

(二)中国文化溯源

中国社会早期得天独厚的自然存活环境,让的祖先得以以农耕生产方式而安居乐业。他们对自然界观察与研究的目的不同于西方人的征服,是为了顺应环境、与自然界和谐相处,达到天人合一,属于静态的定居文明。随后几千年封建统治下的中国社会,除了经济上的自给自足,延续着早期相对封闭的农耕文化,在政治上儒家学说几乎一直被用于规范和强化着中华民族的思维范式。儒学基本上是关于人的处世哲学,讲“仁”与“礼”,求于“和”。西方社会里即便被普遍信仰的神圣而博爱的宗教之间也相互排斥,水火不容,争斗不息。而在中国社会意识形态里几千年处于主导地位的儒家却终与道家乃至外来的佛教相安无事。其中理由除了儒学倡导之精神外,还在于道家、佛教各自的核心价值观,前者追求无为而治、顺其自然、养生之道;后者则信奉因果关系和慈悲、虚空之境界。三家虽各有所重,却分别从治世、治身、治心的不同切入点,相济相补,融合会通,共存共荣,撑起中华传统文化的天空。
值得一提的是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时期,伴意识形态领域的巨大冲击,构成了中国历史上短暂却不同凡响的一段特殊的社会经历,给中国人带来相当深刻的思想影响和记忆,加重了经济体制转型所克服的思维惯性。很明显,中国人内敛、忍让、趋同、求稳的普遍性格特点渊源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沉淀。

(三)中西方企业管理文化的个性差异

探讨中西方企业管理文化的个性差异,最具代表性的一面当属运营决策的制定与执行过程。现代管理理论和实践在国际化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驱动下,已经造就了一代智慧型企业管理者。他们懂得群策群力、集思广益的基本,欢迎员工献计献策、积极参与决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但是多数中国企业管理者的思想深处依然难舍“权威”的感觉。他们潜意识支配下的言行传递给员工消极的信号,削弱员工真心参与的热情。中国企业员工原本就欠缺主动表达自己观点的愿望,其中的主要理由是不想被视为张扬而引起旁人反感,担心自己的观点错误而被人看低,更不愿意与他人意见相左而生得罪。他们偏爱跟随别人的想法,尤其乐于顺从领导的意见。这便形成一种基于心理安全需求和中国传统价值理念的企业文化。要转变这种现象,中国企业管理者先从自身入手,让管理的理性思维取代内心对“权威”的感性迷恋,用真诚和制度在企业的事业和员工的情感之间搭建归属的桥梁,赋予员工以信任和尊重,营造健康氛围。而只有形成于大家积极参与制定的决策,执行起来才不会表面上和谐。
相比之下,西方企业决策的制定过程中,只要是员工的参与,就会发生积极的互动反应。理由在于:,员工的意识根深蒂固。他们通常会积极争取参与的机会,一旦机会,便会充分利用自己的权利,挖掘和贡献自己所能,让企业受益于自己的智慧,赢得同事和领导对自己价值的认同。其次,管理者因理性而乐于从多数人的谏言中获益,因为多数人的智慧是正确决策的保证,而正确的决策又是管理者的成功之母。西方管理理论将领导风格划分为指令型、说服型、参与型、授权型四种,其中后两种风格被西方管理学界广泛推崇为更有利于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适用于多数不同性质企业的管理。员工心理的社会性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就为西方管理学的行为科学理论所论证。决策的执行过程在西方企业里同样是全方位积极互动的过程。一个在德勤中国公司的资深业务员有机会到德勤美国公司工作,并很快因业务能力优秀被提升为业务主管。但是之后这位主管用了几个月的时间来适应美国人的工作姿态,因为几乎每当她提出一个实施方案,都会遇到和解答来自不同下属的相关质疑。而同属一个国际化企业,她先前在德勤中国公司多年的工作经历中却从未听过或见到类似的情况发生。不难想象,一个员工出于公心而积极关注的决策,其制定和执行的有效性会更有保证。这样的企业工作氛围必定充满活力而富于。

点赞:20952 浏览:94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