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背景下农村中学生社会化重新审视

更新时间:2024-02-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本文在对山东省三所农村中学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网络文化环境下农村中学生社会化的机遇与威胁。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网络文化环境下农村中学生社会化保障体系的设想,即形成“以学校为中心,政府、村民委员会、家庭多方互动”模式。
【关键词】网络文化 农村中学生 社会化 机遇 威胁
美国社会学家罗吉斯说过:“一个国家要发展,必须研究农村,对农村缺乏了解是造成很多发展规划失败的原因。” 当前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互联网有了长足发展。“截至2010年12月,我国98%的乡镇通宽带,农村网民规模已达到1.25亿人。农村网民中,初中及以下学历的网民占62.5%,远高于城镇中33.2%的比重。与之前相比,农村初中文化程度的网民比重提高了将近10%,互联网在农村低学历人口中继续渗透。” 由于农村中学生的家长、教师文化水平较低,对于受到网络不良影响的孩子,常常显得束手无策,同时农村地方政府对网络监管力度较弱,农村学校网络建设相对落后,因此农村中学生更容易受到网络的影响。

一、网络文化背景下农村中学生社会化的特点

农村中学生与城市学生相比其社会化环境有特殊性,例如面临着留守学生问题,存在“面朝黄土背朝天”与“虚拟现实”的落差以及城乡二元结构与农村学生享有社会资源不足的现实。在这种情况下,农村中学生更容易受到网络的诱惑。在网络文化环境中,农村中学生怎样看待网络、如何在网上进行人际交往等问题与其社会化程度密切相关。为了使本调查具有说服力,考虑到该调查的前提是农村初中生并拥有接触网络的机会,笔者选择了经济比较富裕的山东某县的三所农村中学分层随机发放问卷320份,问卷不记名,高低年级学生比例和男女生比例大致相当。问卷全部收回,其中有效问卷314份,有效率98.13%。此外,笔者对个别学生进行了访谈。
1.农村中学生对网络不再陌生
由于农村中学生在校学习时间长,加上农村学校网络条件不允许等原因,上网的学生中有96%选择在放学以后、双休日和寒暑假,但是仍有4%的学生存在逃课上网的现象。农村学校虽然配备了电脑,但允许学生课余时间使用的不多,70%的学生在网吧上网,24%的学生在家中上网。网龄在4年及以上的占18%,3年的占27%,1~2年的有55%。平均每周上网时间为3~5小时的占23%,6~8小时的占11%,在9小时及以上的占8%。可见,在很多农村地区,中学生上网已经成为一种习以为常的现象。
2.对待网络人际交往的态度较理性
对于网络中人际交往的认识,有51.4%的农村中学生选择了“网上交往可以锻炼交往能力”,有43.7%的学生同意“网上交往可能对人际交往造成危险”的看法。这表明他们既看到了网上交往的正功能,同时也认识到了其存在的危险性。另外,由于网络的弱规范性和匿名性,网上不讲真话、相互欺骗的现象较为严重,很多学生对网络不信任,85%的学生认为网上交友不可靠,87%的人认为网上信息不可靠。
3.网络人际交往中存在弄虚作假行为
参与网络聊天的农村中学生中,有78%承认自己在网上的个人资料是虚假的,有31%承认在、MS源于:毕业设计论文网www.808so.com
N聊天中谎报自己的性别,94%的学生承认在网上发过虚假信息。在访谈中了解到,农村中学生填写虚假资料或者在网上撒谎主要在于保护自己。这种戒备心理表明学生有自我保护意识,但是在虚拟的网络中,人们的道德、情感、行为不是虚拟的,而是真实的,网上说谎是一种社会化发展的负面倾向。
4.网上人际交往的对象、话题的多样性
多变性是处于青春期阶段中学生的一大特征,在交友方面同样存在此类问题。调查显示,在网上有固定聊天对象的有45人,仅占14%,86%的学生会尝试新的聊天对象,这也反映了学生广交朋友的心理需求。他们在网上与人聊天的话题也十分丰富,排在前五位的是“学习生活”(47.3%)、“老师同学”(42.6%)、“家庭家长”(31.4%)、“成长经历”(27.3%)、“社会现象”(16.1%)。
5.网上人际关系与现实有差别
调查发现,有22.1%的学生觉得“不能理智地把虚拟世界中的自己与现实世界中的自己真正区别开”,有14.9%的学生认为“对交往对象的期望往往过于理想”,有18.2%的学生认为“淡化与社会的交往”。在访谈中有学生这样描述,“你可以在网络中做万恶的枭雄,也可以当伟大的英雄,可以装作成熟老练的长者,也可以做天真无邪的孩子……这些在平常的生活中很难做到”。可见,网络虚拟互动与现实社会互动在感知方式和情感要求上存在差异。

二、网络文化背景下农村中学生社会化的机遇

网络对于农村中学生的社会化并非一无是处,其正以特有的方式为农村中学生带来崭新的世界。
1.拓展新型社会关系,社会化模式由“线形”到“网状”
社会学家齐美尔认为“人的社会化是通过人际互动实现的,各种人际互动形式及其产生的社会关系是构成宏观社会结构的基本材料”。在传统社会中,农村孩子的社会化模式更多呈现为“线形模式”,即更多地单向从长辈那里学习知识技能、生活方式、道德等,长辈有着不容质疑和挑战的权威。而在网络社会中,文化影响途径形成立体态势,对文化价值的理解也呈现多元化,农村中学生可以摆脱文化权威的压制,表达自己的见解,张扬自己的个性,寻找年青人的话语权力。调查发现,75.8%的初中生认为,通过聊天、微博、人人网以及游戏等方式,在不知道对方姓名、年龄、性别、职业等资料的情况下,只通过文字和符号进行交流互动,可以减少陌生人初次见面的拘谨,消除男女之间的拘束及不同辈分之间的隔阂,自由、轻松地与各种人群发生互动,扩大了人际交往的范围。
2.塑造现代社会观念,社会化环境由“封闭”到“开放”
与城市学生相比,农村学生生活环境比较封闭。网络社会的融合性、开放性等特点恰好有助于农村中学生形成效率、平等、参与、终身学习等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的观念。统计结果显示,有近68.9%的中学生参与网络活动后意识有所提高(选择有一点提高的占50.9%,选择有很大提高的占18.0%)。在网络世界中农村学生以与成年人平等的姿态和身份参与各种活动,这种环境对他们意识的培养也有很大帮助。此外,网络技术和知识不断更新,也使农村学生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促使他们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摘自:毕业论文任务书www.808so.com

点赞:4970 浏览:13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