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 图书馆“以人为本”服务之我见

更新时间:2024-01-2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关键词】和谐社会图书馆以人为本服务创新
【摘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办学三大支柱之一,必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其重要作用,因此,高校图书馆要更新服务理念,转变服务方式,发挥其自身职能,高效率、高质量地保证高校又快又好的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在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形成的新理念,是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而做出的历史性的重大决策。是加深对党的执政规律认识的结果,是全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结果,是改革开放深入发展提出的全新历史性课题。与此同时,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随着高校的调整、合并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合理发展越来越成为摆在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艰巨任务,片面追求规模,忽视教育质量提高的问题也仍然存在着而且严重影响和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成员之间的利益分化、利益矛盾等问题日益凸显,学习和领会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实质,深入思考构建和谐校园的问题也必须引起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中华文化的和谐精神可以归纳为“和而不同、求同存异”。这就是说,和谐不是指完全统一,而是指事物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具体延伸到学校,延伸到和谐校园,主要是指学校协调、均衡、有序发展的态势。学校是由学生、教师、管理人员和其他教辅人员组成的按照一定规范相互联系的一种特殊社会组织。
教育部2002年2月21日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第一条规定“高等学校图书 馆是学校的文献情报中心,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高等学校图书馆的工作是学校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等学校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应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相适应,其水平是学校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志。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办学三大支柱之一,在建设和谐校园中必须要发挥它的重要作用,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发展,将图书馆办成集传统印刷型文献、电子出版物、网络资源、多媒体资源等于一体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更好地为学校全面、协调发展、提供信息保障和智力支持。为此,图书馆要从服务入手,不断提高服务质量,适应建设和谐校园的需要。

一、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1、服务理念的转变
图书馆的本质是人文的,“以人为本”应当贯穿图书馆服务的全过程。其核心的价值观是“读者第一”,其终极目的是读者的需要,其实现的过程是尽最大可能地方便读者。图书馆人员要采取富于人情味的服务方式,其核心是在图书馆服务过程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满足大众的需求、实现人的价值、追求人的发展、体现人文的关怀,使读者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如今图书馆工作的网络化、现代化,使服务工作向更快、更高、更准的方面发展。在强调技术含量的同时,对读者的服务更要加强人性化服务的力度。计算机和网络可在质量和效益上超越人类解决复杂精深的信息存储、处理、交流和传播等问题,然而却不能有效地解决人类自身复杂而深刻的思想、心理、情感、价值、道德等问题。要解决这一精神和灵魂问题需要的是人文的关怀,图书馆更加要对读者所遇到的文化知识需求和精神心理问题给予关注、探索、指点和解答,为读者的文献信息需求提供保障并营造一种充满人性化的读书学习环境。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读者对文献信息需求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综合化、高效化,他们渴望图书馆提供信息广、内容新、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高质量服务。面对读者需求、更新的变化,科研图书馆必须在观念上超越传统的服务理念,转变服务方式,更多地将心理、情绪、动机等积极的感动力量“提供”到工作中。这就需要我们平时注意观察生活、观察别人的言谈举止,结合自己的身心感受进行分析和总结,从而掌握服务技巧,使我们的服务真正带给读者轻松和愉悦。让图书馆人文氛围、平等自由开放的理念、人性化的服务,使读者在获得知识营养的同时,疲惫的身心获得自由和解放。
2、服务模式的转变
随着网络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读者个性化服务的逐渐显现。因此,开展个性化服务是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提高信息资源使用效益的重要手段。个性化服务的开展首先要求图书馆要树立“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全新服务理念,图书馆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这个中心来开展,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个性化的信息需求。二要打破传统服务模式,走出单一服务方式、落后服务手段和低下服务水平的局面,化被动式服务为主动式服务,培养用户的信息识知能力。三要明确方向,重视和培养馆藏的学科特色、地方特色、类型特色、专业特色,服务于科研和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四是在各个服务领域里尽量贴近读者,使广大读者具有亲近感。
在服务上应抓根本,强调为每一个读者的完善服务,应针对不同专业、不同时期、不同特点的读者,提供相应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服务。图书馆要通过网络和计算机技术,加强培养适合不同读者的信息素质、信息意识能力。要热情、周到地指导读者进行检索工作,或帮助他们利用多渠道的检索手段,或凭自己工作的经验帮助他们节省时间;耐心解答读者的疑问;配合科研课题的服务;对不同知识层次的读者提供相适应的服务和帮助,及时向他们推荐新书、好书或所需的同类书目,从而使他们获取更全面的信息。这样图书馆的服务就上升为深层次、全面、高技术含量的高质量的服务。

二、优秀的服务队伍

图书馆要培养一些“开放性”的人才,一方面注重开阔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视野,引导其关心国家大事,注视世界风云,培养对新事物、新信息、新科技的敏锐感受力,积极主动地学习和吸取世界现代先进科技文化知识,增强开放和竞争意识。另一方面,应积极促进图书馆向国际化发展,通过国际国内同行间的交流学习,汲取先进经验,实现优势互补。同时,图书馆工作是一个整体,各个工作人员之间,各个业务部门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要使之有序地、高效率地运转,就必须发挥团结、合作、协调的精神。每个工作人员都要以识大体、顾大局、团结协作的道德规范要求自己,在工作中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在馆内形成良好的人际环境,各业务部门既要忠于职守,又要照顾全盘。工作中要做到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协作是做好图书馆工作的重要保障之一。
大力培养馆员的综合素质,造就一支训练有素的业务队伍作为图书馆建设的战略目标,切实有效、持久深入地坚持下去。同时,馆员要不断强化自身素质的意识,建立馆员进修培训制度,通过学习和自我教育提高业务知识,改善知识结构,提高现有人员学历层次;强化馆员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外语知识学习,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提高创新能力与信息服务能力,从而具有从专业领域为教学科研人员提供深层文献信息服务的能力,以适应高校图书馆的现代化需要。

三、良好的环境基础

1、基础设施建设
 源于:论文www.808so.com
 图书馆在建筑布局上要简洁、明快、通顺,让读者能方便快捷地到达自己的目的地。在建筑布局上根据不同阅览室的造访量,对图书馆的阅览功能分区进行明确、科学的划分,将自习室、阅览室等读者常用空间安排在低层,有条件的图书馆可实行“馆、藏、借、阅”一体化的大开间图书馆借阅模式,最大限度地方便读者的信息查询和图书借阅;为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可设置不同规模的学术报告厅,学术讨论室、专用的文献检索课教室,根据不同读者的学习习惯和特别需求,在图书馆设置专门的学习场所。另外,在常用的阅览桌椅、书架等均应考虑符合人体工学原则,以免读者长时间使用导致疲劳和不适;室内放置一些花卉盆景、常青植物,既能与室外环境相互辉映,又能使读者舒缓心境,从而营造出一种充满生机、充满绿色、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阅读环境;照明应采用天然采光和人工照明相结合的方式。
2、网络信息服务环境
网络信息数量庞大,纷繁复杂。由于网络空间的“数字化”“虚拟化”,人们的行为自由性,随意性很强。图书馆员也从文献保管员转为信息资源管理者。他们除了负责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加工、保存外,还要进行文献课教学,咨询、培训,指导学生们使用电子文献,树立信息道德等。要引导学生们遵守信息道德及道德规范,尊重别人的知识产权,防止各种信息犯罪行为。大学阶段是人生观、社会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正确引导学生们使用网络,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信息素质,文化素质及业务素质。这就要求图书馆员要有较高的整体素质,有深厚的知识储备;现代化的图书馆管理能力;信息资源的选择、获取、创造能力;正确的网络思维、信息道德、信息素质,不断改进服务质量,根据读者的反馈对服务进行改善,在服务中与读者进行良性互动,要把快乐、满意和温馨带给每一个读者,从而形成一种和谐的图书馆人文环境,为读者营造一个和谐的图书馆信息氛围。
.蔡洪涛.构建基于信息素养教育的大学图书馆服务体. 高等农业教育,2009,(6).
.刘瑛.浅谈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转型.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8).
[3].崔双红.浅析互联网条件下图书馆的报务创新.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6).
[4] .刘刚.图书馆服务适时思路.高校图书情报论坛,2009,(6).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点赞:24735 浏览:109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