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科技史教育载体不足及对策

更新时间:2024-01-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当前,中学科技史主要囿于历史课本中,中学科技史教育载体存在不足,教育载体弱化,不利于中学生科学素养提升。理性指出中学科技史教育载体不足,建设性地提出对策,促进中学科技史教育,提升中学生科学素养。
关键词:中学;科技史;科技知识;科学素养
1673-291X(2012)25-0272-02
当前,国家深入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国家需要大量科技人才支撑,科技人才来源于教育,诚然,中学科技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然而,中学科技史教育载体不足,教育之“链”弱化,科技史教育者与学生难以教学相长,师生未能共鸣。中学科技史教育载体主要包括教材、教辅和教法。因此,有必要窥探中学科技史教育载体不足表现,找出不足之策。

一、不足表现

(一)中学科技史教材内容有些空乏单调

中学历史教师深入解析教材时,觉得科技史内容有些单调,编者没有把科技史内容凸显出来。教师拿到某版本历史书后,从篇幅上看薄此厚彼,中学科技史主要局限于历史教材中,科技史内容在教材中较少,朝代更替占据大量篇幅,多理性深思,颇有“丢了西瓜却保了芝麻”之感。中学历史教材中科技史内容编写语言对科技知识是概括式、粗线条罗列。中学历史教材中科技史语言表述、语气方式都是概括式陈述,没有适时提出科技史中所包含的科技问题,无法引导学生探究。孰不知没有科技问题的科技史知识怎么能引导中学生有效探究呢?因而,学生对科学史知识很难感悟、内化,以致学生的科学素养很难渐进培养、提高。
科技史内容编排形式也较单调。形式反映内容,没有好的形式就不能较好地表现内容。科技史课程内容少有脚注,没有旁注,看不到科学家为科学发现、科技成果探索的典型案例及励志故事,缺乏对科技追求的过程性,正如有研究者说,“中学历史课教材中仅有造纸术的发明、圆周率的推研、传统医学成就等让人感到有点过程,其余如同‘飞来峰’般似的让人感到突兀。” 在科技史课程后附有朝代大事年表,没有附录科学家故事、小传、史话等,没有呈现科技史课程的有效资源,以致科学家品质没有地方表现,科学精神凸显不出来,学生的科学素养很难得到提升。

(二)中学科技史教辅资源弱化

据了解,有关中学教师科技史教辅的统计显示,部分教师有一本参考书,外加一本现成教案。近年来,为了配合课程改革,减轻中学生学习负担,教育主管部门不准增加学生作业负担,减少学生教辅资料,部分中摘自:写毕业论文经典的网站www.808so.com
学教师也在顺风得势减轻自己负担,少专研不少教辅参考书。科学史参考资料少人问津,照本宣科也是有的。部分学校不投入科技史教辅资料、科普书籍,学生、教师涉猎的科技史知识都较少。看科普书,学科学,提高群体的科学素养,好比是镜中花,水中月。在新时期,现代化教辅主要有电脑、投影仪、音像、图片等科技资料,这些非纸质硬件教辅对科技史教育用处非常大。然而,资金投入不足,尤其是农村中学拥有现代化教育载体少。投入资金倾向于“钢筋混凝土”工程,有关科技史教辅硬件只是科学家头像挂图。有时为了省事、省时,干脆不用现代化教辅载体。这样科技史课程资源极其有限,学生对科技知识学习、科学探究、科技体验只能停留在嘴上,表达在语言上,科技传播之“链”显得纤弱。

(三)中学科技史授受式教法僵化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古代先贤给教师的定义,从此可窥其教法,类似于课改前的授受式教法。事物都有两面性,有其优势及劣势,授受式有其科学的地方,也有其败笔之处。授受式教法主要借鉴前苏联的教学模式,“20世纪上半叶,苏联的凯洛夫在总结外国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强调教学的基础上,强调教学过程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以知识、技能和熟练技巧的体系去武装学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五环节教学’即‘组织教学—检查作业及复习旧课—导入新课和讲授新课—巩固新科—布置作业。’这种教学模式对中国学校教学影响极其深远,直到现在仍然在教育界占据主流。” 对于这种占主流的教学方法在科技史课上显然是不太适用的,它束缚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求心。科技史本来是很精彩的,僵化的教法模式抑制了科技的张力。假如用授受式教法对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有关“地心说”、“日心说”、“宇宙中心说”,从“授”到“受”解说,学生会感到空乏,缺少兴味,科学真理一路走来很平淡,对科技知识很难渗透,学生的科学素养很难逐渐养成。前几年课改,一些教师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完全抛弃授受式教法,一边倒,转向科学探究式教法,不理解科学探究式内涵理念,课堂上放手让学生讨论,无目的互动,课改的教师几乎控制不住课堂,有人戏称“牧羊式”的科学探究式教法,以致一时出现了老教法不让用,新教法不会用的尴尬局面。

二、探究对策

(一)丰富内容及优化形式

把有限的中学科技史包含在中学历史教材中,科技史是人类历史的精华,是文明进步的核心、阶梯。它从科技发展的历史事实出发,通过对不同时期的科技成果、科学活动、科学思想,科学与社会因素的作用的考察,来揭示科学与发展的内在和外在规律。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承载科学精神,有利于消除思想中的黑暗、迷信、伪科学。正如萨顿所言:“科学史……并不只是对发现的描述。它的目标就是解释科学精神的发展,解释人类对真理反映的历史、真理被逐步发现的历史以及人们的思想从黑暗和偏见中逐渐获得解放的历史。”[3] 基于此,要弥足珍惜有限的科学史课程内容资源,而且要丰富。在编写教材时,适当增加科技史内容,可尝试适当增加少数民族科技史。因为中国科技史是中华五十六个民族的科技史,华夏民族对科技的星火相传都可圈可点。有学者例举,“例如,专题一——隋代著名的建筑大师宇文恺,北京城最早的建筑设计者亦黑迭尔丁,建造布达拉宫的主要主持者巴·桑杰嘉措等;专题二——独具特色的民族医学家:清初著名蒙古族外科医学家黑尔根·绰尔济,17世纪藏医科学画家丁津诺布,18世纪满族正骨名医伊桑阿等。”[4]此外,教材编写主管部门应组织一部分科技史专家参与其中,尽力完善有限的科技史内容。另外,编写时注意语言表述,语言是传播科技知识的载体,对于科学观察肯定要运用语言陈述,“观察陈述是科学语言表述出来的,语言记载了来自客体的信息,但科学语言总是与特定的科学理论联系在一起的。”[5] 同时要潜意识地引导出科技问题,启迪学生心智,引发探究,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6] 还有,在科技史内容编排新式上,除了“想一想”、“说一说”、图片、名言外,还要增加脚注、旁注,尝试在附录里增编科学家励志心得、小传等,作为选读内容,给师生教与学留下空间,这些有利于中学生科学素养提升。

(二)投入教辅及强化硬件

科技史教辅主要供授课教师使用,促进教学,师生共同分享科学教辅带来的便利,也有利于学生自我科学探究、科学实验、查找科学资料。对于相关科普文集、科学家小传、科学案例等书,教师应向学校主动列出科普书单,如李约瑟的《中国科学史》、沈括的《梦溪笔谈》、伽利略的《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等,多购几本,放在班里,根据学生兴趣爱好相互传阅。同时,对于音像光碟、科学图片等资料要有选择投入,购买与科技史课程教学有关联的科技挂图、科普光碟和音像磁带等,在科技史课上适时恰当运用。此外,要舍得投入,配备教学电脑,扩大微机室教学空间,每个教室尽量都安装投影仪,师生可及时上网查找科技史资料。

(三)科学探究式和授受式教法综合引领学生

所谓科学探究式教法,在20世纪末主要学习美国的教学模式,《美国科学教学教育标准》是这样表述的,“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来研究自然界并根据研究所获事实证据做出解释的各种方式。科学探究也指的是学生构建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各种活动。”[7] 从概念上可以看出,科学探究式教学模式实质上是一中模拟性科学家研究活动,它仍以“学”为中心,教师创造情境促使学生有科学探究的机会和愿望,而不是由教师浅显地给出问题、直接引出问题,在必要时,及时给学生科学探究帮助、引导、提示,让学生联系科学史教材问题,开展互动讨论。至于授受式教法就是传统的教法,在此不必赘述。 在中学科学史课上,教师要综合运用授受式和科学探究式教法教学。教师可尝试在课堂前15分钟时间里,在讲解重难点内容时运用授受式教法,适时对学生预设、引导,为中间20分钟科学探究埋下伏笔。在最后10分钟左右时间里,教师要主持探究,总结学生发表的见解。以此消除不足,提高中学科技史教育质量,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王红明.中学历史教学与科学精神教育[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2004:28.
[美]国家研究理事会.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M].严守戢,等,译.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30.
[3][美]乔治·萨顿.科学的生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18.
[4]田桂梅.中学历史教材增加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的构想[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4):98.
[5]黄志斌.自然辩证法概论新编[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131 .
[6][德]爱因斯坦,英费尔德.物理学的进化[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职称论文范文www.808so.com
2:66.
[7]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州:广州教育出版社,2004:16-17.
[责任编辑 陈 鹤]

点赞:13491 浏览:57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