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河流廊道规划设计策略

更新时间:2024-03-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通过对围绕西宁北川河开展的三个工程实践的梳理,引入河流廊道的概念,将不同层面的三个项目放在统一的平台加以分析和比较,指出河道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治理中存在的目标体系缺失和过程失控的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最后,总结河流廊道治理的规划设计策略。
关键词:河流廊道;目标体系;过程控制;规划策略
Abstract:Through combing three engineering practices carried out on Beichuan river in Xining,introducing the concept of river corridor,integrate different levels of the three items on a unified platform for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Point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river training and study the cause for the deletion of the target system and process out of control in the governance. Finally, sum up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strategy of river corridor management.
Keywords:river corridor;target system;process control;planning strategy
1008-0422(2012)08-0102-05
图1-工程范围示意
图2-河道治理“一刀切”
1引言
笔者先后参与了西宁《北川河景观风貌概念规划》、《城北区小桥片区控规》及《北川河河道绿化工程》,三个项目虽跨越了概念规划、控详以及滨河沿岸景观设计等不同层面,但具有一定相关性和连续性,同样都涉及西宁北川河及其沿河区域,同样都直接或间接地由同一政府职能部门委托,并且通过委托双方的密切配合和充分信任,在规划设计过程中政府的管理政策和意图得以始终贯彻,设计者的理念和专业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现对这一系列工程实践中的收获和体会予以总结、分享和探讨。
2工程概况
西宁市地处青海东部,黄河支流湟水河中游,四面环山,三川汇聚。多年平均降水量366.8mm,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常有暴雨发生,造成洪水灾害。暴雨和洪水在时间上有较强的相关性。
北川河自北面大通县流入,在西宁城区汇入湟水河,流域全长45km,河道纵坡4~6‰。工程区位于北川河下游段,河道在地貌上呈宽浅的“U”型,表现出河谷川台地貌景观。
“北川河河道绿化工程”是在前期北川河防洪工程的基础上进行的调整和深化,前期防洪工程以防洪堤为主,从朝阳电站引水口开始至门源桥,全长7.8km。与之相比,“北川河景观风貌概念规划”范围更广,河道范围向北延伸至大通县界并包含两侧用地开发和开放空间利用,带有研究的性质;“小桥片区控规”涉及天竣路至祁连路之间的北川河段,结合两岸老城区的改造,探索完善城区功能,提升城市活力的有效途径(图1)。
3城市河流廊道概念及其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三个工程都涉及河流及其周边土地的保护和利用,为便于说明,这里引入景观生态学中“河流廊道”的概念。“河流廊道”是指沿河流分布而不同于基质的植被带。通常可由河道(channel)、河滩(floodplain)、边坡(hillslopes)、河堤(bank)、和部分高地(upland)5 个部分组成。其中包含了水文变动、泥沙和溶解性养分的运动、动物活动、以及人类活动等自然活动。同期广泛开展的河流保护与生态恢复实践中还将对河流自然形态以及两岸土地的保护和生态恢复作为河流廊道保护的核心内容,并进一步促进了其概念形成。
西宁北川河面临我国城市河流廊道普遍遇到的三大问题:水资源匮乏,水污染和洪水灾害严重。首先,流域范围内雨量的减少,工业、农业和居民用水的增加以及上游水库源于:论文摘要范文www.808so.com
、水坝的拦蓄使得下游水资源更显匮乏。其二,城市排水基础设施的不健全影响了北川河的水质改善,下游城市段小桥片区属于城市旧城区,仅在近两年才完成了沿河的截污干管铺设,迈出了由合流向分流的第一步,尽管如此,截流式合流制所面临的因混合污水溢流而造成污染以及中上游仍然存在的直排问题都对北川河的水质构成了极大威胁。第三,暴雨引发的山洪所带来的北川河防洪问题。此外,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使得人类的活动越来越强烈的作用于河流及其周边的土地,城市土地经济也使得对滨河土地的争夺变得愈演愈烈。针对这些问题,传统城市河道综合治理一般采取渠化和覆盖原有自然蜿蜒的河道形态的做法,表面上看这一做法似乎是“水到渠成”,极富针对性,但实际上严重破坏自然生境结构并加剧水质污染、淤积与水面减少等问题,成为河流廊道的致命杀手。
图3-小桥片区控规规划结构图
图4-小桥片区控规用地规划图
图5-北川河景观风貌概念规划总图
图6-小桥片区控规河流廊道保护分区图
图7-小桥片区控规开发强度图
4原因分析
河道渠化往往以解决河流防洪为首要问题,对河滩、边坡及沿岸高地及自然资源缺乏足够的重视,还会因为局部用地问题临时改变实施范围,压缩断面,造成河道横向结构缺失与纵向连续性遭到破坏。这些变化引起沿河美学和游憩质量的下降,洪水调蓄能力、水质净化能力等河流生态功能萎缩,各种水生、滨水生境和物种消失等问题的恶果正在逐渐显现[3]。
应该说,防洪安全是河流治理中的一个重要目标,但并不是唯一目标,正是由于目标体系的缺失以及治理过程的失控导致最终的治理成效难以让人满意。
4.1城进河退的作用机制
北川河河道治理工程范围的确定,首先是由水利部门确定河道的稳定河口宽度,再由规划部门在此基础上增加两侧绿化、防汛通道(即滨河路)宽度以及合理退界,最终确定了两条平行的红线。这样“一刀切”的做法会带来三方面的问题,其一是局部与已建厂房、企业、民用建筑及道路设施相冲突,只有寄希望于远期这些地块得以拆迁或者采取妥协的态度缩减河道断面,仅保留基本的防洪功能,影响河道治理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其二是在用地较为宽裕,限制较少的区域,固守边界导致破坏河道自然的走势(图2);其三是为了防范百年一遇洪水,在宽度受到限制的情况下不得不提升主堤顶标高,使得河岸成为平地而起的屏障,阻碍了河流对于城市景观的贡献,也阻碍了人们亲近河流,同时有限的用地宽度使得河道断面失去了更多的选择。
土地财政无疑是城进河退的主要诱因,压缩河流廊道是扩大土地出让利润的有效途径。以小桥片区控规编制中获得的数据和经历的过程看,北川河流经的这一区域内,居住用地占区域总建设用地69.68%,人均22.98m2,而公共绿地面积仅占4.57%,人均1.5m2,正是在这样一个居住密度过高,绿地严重不足的区域,规划中为将沿河现有的一些仓储及工业用地置换为公共绿地的努力却受到来自政府、土地所有者以及意向开发商的多方压力。
此外,规划管理和实际效果之间存在着一定距离。《西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中特意将包括湟水河及南川河在内的城市主要河道两侧建筑退界放宽到30m,小桥片区控规的编制中对北川河沿河地区也参考了这一做法,但是由于滨河土地出让往往以滨河道路红线为界,就会造成多增加的退界距离对滨河开放空间实际用地的贡献微乎其微。
4.2工程关键数据的确定太过粗放
以与防洪堤平面布置密切相关的稳定河宽为例,在水利设计单位提交的初设报告中,北川河稳定河宽计算见表1 ②。
从表1可以看到稳定河宽范围为34.6~54.4m,每个区段条件各异,然后从这份报告到最终的设计实施,稳定河宽被简单的确定为50m,和计算结果之间最大的误差达到了42%,倘若能因地制宜的设计稳定河宽并通过渐变段来形成自然过渡,不仅能够为捉襟见肘的滨河空间带来更多的余地和设计机会,还能最大限度的保留河流的自然走势。

图8-美国布法罗河道治理(来自)
图9-北川河河道绿化工程施工现场及断面
5目标体系及治理策略
5.1 明确河道功能定位
不同河流、同一河流的不同河段,其功能定位的不同决定了河流廊道治理的侧重点不同。城市人工化河道侧重于对过度建设和开发的控制,寻求社会、经济和景观环境的综合利益最大化;自然生态河道侧重于对河流廊道宽度的保护,有效减少城市干扰与污染,避免未来城市发展对河流廊道造成侵占和破坏。同时,对具有景观游憩功能和潜质的河道,都应注重对裁弯取直和硬质渠化处理的禁止。
天竣路以南的北川河区段在地理位置上处在城北区核心区域,但长期以来城北区的发展背离了这一城市的重要生态景观廊道,沿河现状以工业、仓储、林地和部分弃置地为主,居住区和公共服务设施很少设置朝向滨河区域的通道,滨河区域缺乏人气,逐步被边缘化。因此在“城北区小桥片区控规”中,提出“一轴两核一带六区多点”的规划结构(图3)。其中,“一轴”指沿北川河滨河商务、休闲、生态景观轴;“两核”指以门源路桥为中心的城北区文化娱乐核心和以规划东一路桥为中心的城北区文体教育核心。用地布局的主要构思是:以突出提升环境、优化完善配套设施为宗旨,合理规划各级公共服务设施,强化本区域内商业金融、文化休闲、医疗卫生、广场绿地等设施的布局,将整个地区空间景观与北川河整体风貌有机融合(图4)。
在“北川河景观风貌概念规划”中,将这一区段北川河的主要特征和问题概况为以下三点:一是以防洪、排涝为主要功能,核心问题是如何在满足水利岸线工程技术要求的前提下,采取生态的技术手段,科学规划沿线滨水景观,净化水体水质;二是在城市建成区,已建及已批两岸用地紧邻河道,未预留公共绿地空间,滨水景观较差,岸线生硬,绿地呈割裂状;三是沿岸建设用地及城市功能调整尚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正是这一不确定性对滨河景观的整体塑造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与挑战。规划将北川河河流廊道定位为“重要的城市生态景观廊道”,通过北川河蓝脉与沿岸绿脉的互动,打造容休闲游憩为一体,生态宜居、极富活力的城市北部滨水空间,实现“生态修复、活力渗透、文化延续、功能融入”的规划目标。而实现这一规划定位和目标的根本途径则在于合理的划定河流廊道的范围(图5)。北川河河流廊道在充分保护自然河道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充分考虑沿岸土地使用的可行性与可能性。对于妨碍功能定位实现的区域积极协调进行土地置换,而对于周边有利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则灵活的调整范围将其纳入河流廊道的保护范围统筹考虑,形成了功能完善同时又特色鲜明的河流保护廊道。
5.2 确定保护范围,并与区域生态基础设施相结合
确定了河道的功能定位,进而统筹流域、城市河道和具体河段,调整沿岸土地利用方式,结合湖泊库塘、湿地、城市广场等,构筑城市“河道+绿地”生态网络与开放空间游憩骨架。
参照北川河的经验,最重要的工作是首先明确河流廊道的保护范围。河道、河滩、边坡、河堤以及外侧绿化带作为核心保护区,而沿河与之紧密相邻的林荫道、公园绿地、水系、广场,具有功能升级需要和土地置换潜力的用地则统一设置为“河流保护缓冲区”(图6),缓冲区围绕核心区的功能定位,针对地块功能、土地开发强度、空间特征及景观风貌等制定相应的控制导则(图7)。
5.3 降低洪水风险,最大限度提升河流廊道景观游憩功能
1)针对北川河常年流量不大,防洪级别高的矛盾,分设二或三层防洪堤并将各级堤防与园路及游憩设施相结合,在有条件的区段尽量拓宽堤岸宽度,增加绿化范围,降低各级堤岸之间的坡度以增加水岸的利用率(图8)。在城市建成区河道渠化段,则通过增设阶梯段及亲水平台加以改造,增加河岸的游憩机会(图9)。
2)充分保护河道自然走势,包括有效减缓洪峰速度和减弱河道窄化段或急弯部分的冲蚀两部分内容。“北川河河道绿化工程”中将保护河流的自然流向作为原则之

一、并对河道两侧的滩涂进行有效的保护(图10)。

3)保留水中沙洲以削弱水流对堤岸的冲蚀作用。北川河年均流量不大,经过长年的淤积河道内形成了众多沙洲,一些大型的沙洲上甚至生长着高大乔木。这些沙洲使河道景观赋予变化的同时,也能有效起到削弱水流对两岸造成的冲蚀作用(图11)。
5.4保护和恢复河流廊道的生态功能
除对自然河道、滩涂、沙洲的保护外,还需完善沿河的基础设施,包括雨污分流、截污干管与净化设施的结合,并尽可能的设置连续的自然岸线。在“城北区小桥片区控规”中,梳理城北区市政管线数十年的发展变迁成为了其中重要的工作,并最终制定了合理完备的雨、污水系统规划保证北川河水质不受城市的污染。而在“北川河河道绿化工程”中,对于近郊段自然河道,则力图通过生态技术手段实现自然连续的驳岸(图12)。
5.5 推动新的休闲方式
在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今天,滨河廊道应成为市民进行休闲娱乐活动的重要目的地之一,结合人的出行和活动特征,以自行车20分钟(约3km)及步行10分钟(约1km)作为服务设施和慢速交通网络的设置依据(图13),加强两岸的连通,鼓励相邻社区民众的使用。完善相邻区域城市公共交通,加强滨河廊道的可达性和进入性,吸引城市其它地区民众的进入和使用。
具体的措施包括:合理组织滨河断面,结合滨河绿地设置滨河步道,有条件的区段设置自行车专用道,贯彻无障碍设计的理念(图14~17)。
在“城北区小桥片区控规”中,通过增加规划东一路和规划西一路之间的桥梁联系(图 18),使北川河这一区段2公里以内就有一个过河通道,完善了两岸的步行环路,极大的促进了相邻住区居民的使用;通过统一的规划布局公共交通网络和沿河区域静态停车功能,方便了城市其他地区的民众前来享受北川河滨河开放空间。
注释:
①、②摘自《北川河朝阳电厂引水口至门源桥河道防洪综合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报告》。
图10-河道自然走势的影响与要求(自绘)
图11-河道沙洲功能示意(自绘)
图12-北川河近郊段生态自然驳岸
图13-行为特征示意(自绘)
图14-上海后滩公园(来自网络)
图15-布法罗河滨自行车道(来自)
图16-日本滨河驳岸1(自摄)
图17-日本滨河驳岸(自摄)
图18-小桥片区控规道路系统规划图
参考文献:
王祥荣.生态建设论——中外城市生态建设比较分析.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240-270.
李峻峰,刘佳.由灰色到绿色——论城市河道景观规划的转型.华中建筑,2010(3):27-29.
[3] 张蕾.河流廊道规划理论及其案例研究——以浙江省台州市永宁江、椒江河流廊道规划为例.2004.5.

点赞:15777 浏览:69978